毛笔临摹书法字贴记王羲之兰亭序打印版内容摘要:
毛笔临摹书法字贴记王羲之兰亭序打印版 兰亭序简介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 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 7 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 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 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 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 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 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 "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 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 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 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 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毛笔临摹书法字贴记王羲之兰亭序打印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