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下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课时内容摘要:
度数换成 20176。 ,再试一试,情况会怎 么样。 通过“猜一猜”和 “做一做”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得出: 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 或“ SAS”) . (教师强调:必须是“对应相等” .) 几何语言: 如图,若∠ ABC=∠ A′B′C′, AB=A′B′, BC=B′C′ 则 △ ABC≌△ A′B′C′ . ( 3)画△ ABC,使 AB=2cm, BC=,∠ ACB=40176。 学生动手画图,然后剪下来,再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 . (学生画出的可能有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 教师利用投影 仪显示,并与学生一起归纳得出: 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 阶段性小结:“边角边”中的角必须是对应相等的两边的夹角 . 3.学生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 4.师生一起归纳: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到目前为止有“ SSS”、“ SAS” . 三、体验转化 1.例 3:教科书第 23 页 设 置两个问题: ①要说明△ AOB≌△ COD,已具备了哪些条件,还缺什么条件。 (学生可能会回答缺第三边或缺夹角对应相等) ②教师进一步问:根据图形找哪个条件比较恰当。 (请个别学生叙述,教师板书规范解题步骤 .) 2.做一做:教科书第 23 页 . 3.例 4:教科书第 24 页 分析( 1)要说明 CA=CB,你有什么方法。 功喜悦,培养了学生观察、 分析能力 . 这一环节通过把文字叙述转化为几何的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 . 鼓励学生通过画图,比较得出结论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予以适当点拨 . 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导入时的问题,前后呼应 ,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 . 问题解决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是具有“ 挑战性”和“启发性”,可以使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核心 . 学以致用,适当体现学数学 —— 用数学 . 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与学生的自主AB CA39。 B39。 C39。 (学生可能会想到△ COA≌△ COB) ( 2)要说明△ COA≌△ COB,需要什么条件。 (由学生讨论,个别学生回 答 ,教师将产生的结论标在图形上, 以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 .) 请学生板书,教师及时纠正 . 解后反思: ①分析题意时,应注意 由条件所可 能产生的结论,如:已知垂直,可得 90176。 的角 . ②结合图形,善于寻找出图中“天然”的条件,如:对顶角、公共边等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直线 l 与线 段 AB 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并归纳出: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 如:上图中,直线 l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 . 观察图形思考: 若在直线 l上再任取一点 P,则 PA 与 PB相等吗。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归纳得出: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 几何语言:∵ 点 P 在线段 AB 的中垂线上 ∴ PA=PB 阐明:所得结论是说明两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方法 . 4.练习:教科书第 24 页第 2 习题 四、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 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 25 页的作业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以从下列的备选题中选做 . 备选例题 1.如图, AB, CD相交于 O, OA=OB, OC=OD,请问AC 平行于 BD 吗。 为什么。 2.如图,已知 AB⊥ BD, ED⊥ CD,且 AB=CD, BC=DE,请问△ ABC 探索相结合,在师生对话中,解决问题 . 解后反思: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 实现数学的三大语言 —— 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几何语言之间的切换,并板书,以突出其重要性 . 评价的方法是对于说出结果但不能说明理由的小组给予鼓励 ,能说明理由的给予掌声表扬 .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小结本节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学习 —— 总结 —— 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 第 1题是为教科书中例 3配置,进一步拓宽学生解题思路 . 第 2题 是提供给能力层次相对较高一点的学生学习的,此题把解决特殊的COADB 是否全等于 CDE。 AC 是否垂直于 CE。 为什么。 引伸:若将△ CDE 沿 CB方向平移,且其余条件不变,则结论 AC1⊥ C2E还成立吗。 请说明理由 . [ 备选练习: 1.下列条件中,可以确定△ ABC 和△ A′B′C′全等的是( ) A。浙教版七下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课时
相关推荐
当怎样做才能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呢。 知识小结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 、空气、水、土壤等 当堂收获: 当堂练习: 1.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A.木耳 B.菟丝子 C.葫芦藓 D.水绵 2.一块农田里,下列哪项为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 ) 3.虫吃草、鸟吃虫、草、虫
明什么问题。 阅读课本第 5960 页,以 小组为单位,分析并 讨论下列问题: 1)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2)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三、 达标测试: 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 2 所示,在一 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草原
不同生物间的“同源器官”、通过比较不同生物间构成细胞色素 C 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大小,都有力地证明了生物的确是在不断进化的。 ★第一模块 师: 下面继续看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做出回答: (一) 化石证据 ? 化石 是生物的 ____、 ____、或 _____,因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它是 研究生物进化 的 证据。 :
) A.黄河中的鲤鱼 B.洞庭湖中的所有生物 C.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羊 D.泰山林区 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 A.草 → 蚱蜢 → 食虫鸟 → 蛇 → 鹰 B.蚱蜢 → 草 → 食草子的鸟 → 鹰 → 狐 C.狐 → 鹰 → 食虫鸟 → 蚱蜢 → 草 D.草 ← 蚱蜢 ← 食虫鸟 ← 鹰 ← 蛇 第一单元 167。 (下) 2020 班级:
教师总结: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条河流、一片森林、一洼稻田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之间及生物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而生态系统的时空范围有大有小,小到一 个池塘,大到地球上 全部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组成的生物圈。 即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阅读课文,思考下 列问题:(自主学习)
何进入鸟体内。 这种现象称为什么 ] 有种农药叫 DDT,很容易随水进入 海洋,这种农药既不能经代谢排出体外,也无法被分解,来看一组数据,哪种生物体内 DDT 浓度最高。 为什么。 生物富集的定义是什么。 (三)食物网 ] 食物网: 学生对照课本 46 页,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并讨论。 3 观察课本图 数一数有几条食物链。 写出最长的一条: 图 中生产者是 , 消费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