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第2部分专题10课案2 鉴赏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 2(景物形象)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发竹下 范成大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 吹:通“炊”。 前人论诗, “作诗要有情有景,情与景会”。 简要赏析本诗是怎样做到“情与景会”的。 (5 分)答:导学号 29530262答案:诗人把主观情思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 诗歌选取了 “轻雾”“重山” “炊烟” “树从” “溪水” “小桥” “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了一幅清秋黎明朦胧宁静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 4、行人把自己的感情,推移到鸟儿身上。 全诗节奏轻快,情绪乐观。 3(事物形象)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严陵钓台注张继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 客星沈夜壑,钓石俯春流。 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 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 【注】严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 当年隐居垂钓的地方。 首联为何要选“清风”这一意象。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分)答:导学号 29530263答案:(1)“清风”暗指严光的高尚风范,有“斯人虽去,遗风犹存”之意。 (2) 尾联揭露和批判了时人难拒诱惑,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者比比皆是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拒绝高官厚禄、不求荣华富贵品行的敬佩与赞叹。 (意思对即可)赏析 6、者很自然地引出尾联的议论:自古以来谁能像严光那样,在“芳饵”(高官厚禄) 的诱惑之下不吞食上钩呢。 4(意象作用)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多令感怀徐灿玉笛 清秋,红蕉露未收。 晚香残、莫倚危楼。 寒月多情怜远客,长伴我,滞幽州。 小苑入边愁,金戈满旧游。 问五湖、那有扁舟。 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 【注】徐灿:明末清初著名女词人,江南吴县人。 :用手指按。 此句中“五湖” “扁舟”系范蠡的故事:勾践灭吴,范蠡乃辞勾践,泛舟五湖。 本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 分)答:导学号 29530264解析:首先要熟悉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如点明季节、渲染气氛、 8、赏析“满城无算柳梢黄”这一句。 (6 分)答:导学号 29530265解析:(1)这首诗语言平淡,描写景物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这就必须从用词的角度去思考。 一是诗中选择了“浓淡” “微” “黄”等形容词,准确地描写初春景物的特点;二是动词“耸”的运用,化静景为动景。 答题时,对此进行分析即可。 (2)先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以景结情( 或借景抒情),然后分析景中所蕴含之情。 分析景中之情要注意诗题,诗人是在考试后登楼的,这个特定时候的情感就蕴含在对充满生机的美丽的初春景物的描写中。 答案:(1)一是选择恰当的形容词准确地写出初春景物的特点,如“浓淡”写出初春云彩时厚时薄的特点;“微”字,准确地写出从云层中漏出 9、阳光的景象;“黄”字,写出二月柳条吐出嫩芽时充满生机的景色。 二是用动词“耸” ,化静景为动景,给画面增添了活力。 (2)“满城无算柳梢黄”运用了以景结情( 或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考试后对美好人生的企盼之情。 诗人为了考试,埋头读书,不知多久没登楼了,考试完后才登楼,就发现满城柳梢吐出了嫩芽,美好的春天来了,在诗人心里这正是人生美好前程的象征。 诗意翻译:春天的云彩时浓时淡,不时从云层中漏下一缕阳光;多重门的建章宫耸立着高高的宫阙。 不知有多少日子没有登楼远眺了,今日登楼看到满城的柳树梢上吐出了金黄的嫩芽。 6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 分)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 独 11、者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 “惟有雁” “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作者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 “贫官” “客” “离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赏析:诗题中的原州,在今甘肃镇原及宁夏固原一带,宋时属边疆地区。 首联用设问修辞,既为下面抒写展开了宏伟的画卷,又设定了“愁”这一主旋律。 中间两联写的是塞外风光。 在日暮时的边城,眼前看到的是由北往南飞的群雁,心中不由涌起愁怨。 西北边陲,天寒地冻,极目望去,一片荒凉,杳无人烟,再往西去就不是宋的地界了。 这时,号角声起,犹如呜咽,令人不忍卒听。 泾河水早已被冻住了,更使人觉得无比的寒冷,让人不禁顿起哀思。 面对穷荒绝漠,万碛千山,耳闻声声笳角,呼呼 12、北风,一介书生无路请缨,根本没有了雄心壮志,剩下的恐怕只有边塞荒凉的景象和远离家乡、前途渺茫的感慨了。 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照应了开头的“牵愁” ,点明主旨。 这首边塞羁旅行役诗景象萧瑟苍凉,感情悲怆,在宋初是不多见的。 它和盛唐高适、岑参等人的边塞诗有霄壤之别。 时代之不同是一个原因,身份之不同则是更主要的原因,作者是个消极遁世的隐士,而高适和岑参则是积极进取的用世之士。 7阅读下面的这首明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11 分)踏莎行答贾竹亭春行陈如纶杨柳溪桥,桃花野渡,十年车马同游处。 联诗曾对月华明,伤心只见春光暮。 迢递双鱼,浮沉尺素,相思辗转愁无数。 东风听彻子规啼,声声诉尽空归去。 【注】迢递:遥 14、实。 但这一事实是与他想归去的愿望矛盾的,所以“空”字包含了词人不能归去与朋友相聚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答案:(1)词人选择春天一同踏青郊游、月下相互联诗酬唱两个片段,能让读者产生意趣相投、愉快惬意、亲切而温暖的感受。 写这三个意象表现了当年同游共处时的美妙意境,为美好的回忆营造了一个美丽的氛围。 (2)“空”有“无、没有”的意思,词人着一“空”字,表现了残酷的现实与美好心愿的矛盾,以及词人不能归去与朋友相聚的失望和痛苦之情,这痛楚之中又含有深挚的友情。 诗意翻译:春天,在桃红柳绿的郊野,那溪桥边、野渡口,留下我们多年骑马驾车同游的足迹。 我们曾经在月下相互联诗酬唱,而现在又是春天,我们却天各一方,那春光也显得暗淡无色。 分别后,我们的书信因我们相距遥远而辗转难寄来,引来彼此为对方牵肠挂肚,辗转反侧。 在春风中,时时听见杜鹃鸟的凄切叫声,那一声声“不如归去”的啼叫,像在诉说“我”的思归之情,但是诉尽思归之意, “我”却不能归去。2017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第2部分专题10课案2 鉴赏诗歌的形象 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