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第3部分专题13二课案4 鉴赏散文表达技巧分析艺术效果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躯体和一颗升腾的灵魂澄净如练的碧波之上,渔夫喝酒划桨,一船楚歌一船潇洒。 你何不也行吟泽畔,听渔歌唱晚,眺万顷碧波,载酒中流,心随水去。 你何不“制芰荷以为衣” “餐秋菊之落英”。 或者你就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做一个“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而又诗意纵横文采斐然。 何苦“举世皆浊”而“独清” , “众人皆醉”而“独醒”。 你是知道的,尘秽鹊起,诸欲蜂扰,洁身净志是不合时宜的,而将内心的忧愤化为精神的火焰,尤为不合时宜。 有高于一世之思想,却无高于一世之命运,这就是你的悲哀。 一个真性情的人活在一个最冷酷的现实中,一个最洁净的人落在一个最肮脏的泥塘里,一个最遵循内心真实的人面对的是种种的虚伪和狡诈。 你 4、镜,如钩的银月清辉宁静,苍苍大树无语肃然。 湖水只有叹息,感叹一位已攀缘至文学批评与文艺美学巅峰的学者,一位博古通今、满腹经纶的名副其实的大师,在维护自己信仰时的那份悲壮情怀。 他遗书的开头四句,无疑是他自沉原因的最准确的揭秘:“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卑鄙与高尚同在,清泉与污水混流。 “义无再辱” ,这是王国维全部的隐痛和决心。 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一则中说, “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知义者必勇,知耻者必勇,勇于赴死,绰绰有余。 作为革命家的陈天华,看到国家已堕落得毫无尊严可言,他义无再辱,赴身日本海;作为小说家、戏剧家的老舍,面对斯文扫地,面对“人民艺术家”转眼沦为牛鬼蛇神 5、,他义无再辱,自沉积水潭。 他们选择了死亡,而死亡让生命趋于完美,让生命更具尊严。 千古悲欢,诉诸流水。 信仰是灵魂的支撑,对一个刚直的文人来说,它比生命重要得多。 当肉体的保存与精神的救赎发生无可避免的冲突时,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让肉体下沉,让精神在碧波中飞升。 陈寅恪为王国维作的纪念碑铭这样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在其海葬一诗中写道:“葬我在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蚓拖身/在绿荷叶的灯上/萤火虫时暗时明葬我在泰山之巅/风声呜咽过孤松不然,就烧我成灰/投入泛滥的春江 7、方面,题目“水兮,水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 答案:“水兮,水兮” ,形成反复,感情浓厚,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 以水作为全文的叙事和抒情线索。 “兮”字增强抒情性,也暗含所写内容与屈原有关。 本文的“水”不仅有表面上的纯净,更有精神上的澄澈,借以赞颂文人单纯、执着、质朴、纯净的精神品质。 2(鉴赏表达方式)全文以第三人称叙事、议论、抒情,第三段却改用第二人称,这有什么表达效果。 (6 分)答:导学号 29530418解析:仔细品读第二段,运用第二人称进行对话和交流,可以拉近距离,更显亲切自然。 答案:运用第二人称,直接与屈原交谈,亲切自然。 既易于深刻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又便于抒发对屈原的景仰之情。 3(鉴赏表现 9、格致现在,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是 4 公里,由 里乡村土路和 里火车道组成。 6年前我的学校距家不足 30 米。 它位于屯子的中心,使每个孩子上学的距离大致上相等。 那是一所小学校,房子比民房大约一倍。 一年级在东侧的房间里,二年级在西侧的房间里,中间的小房间是两位老师的办公室。 上下课是用电铃来呼喊的,不是一段铁轨挂在树上,然后由一个老头去敲。 这说明我童年的生活环境已被现代文明所侵染,电线已同我的幼年生活扭结在一起。 有电就有灯,有了灯,我们的教室就不会太昏暗。 我基本上是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开始读书识字的。 我认真观察过那个房檐下的电铃,在它静止的时候,在它大叫的时候。 它接近一个乐器。 一个手掌大的圆面,一个小铁 10、锤。 铁锤敲击它的侧面而不是正面。 按下电钮,小锤就以肉眼无法追赶的速度开始原地踏步。 每一步都踏响了,每一个响声还没来得及站起就被后面的声响扑倒了。 它们一个连着一个,扭成一团,连成一片。 其实,它的原理同树枝上挂一块铁,再用铁锤去敲是一样的,只是人力拉大了声音间的距离,给了每一个声音伸展和生长的空间。 电铃的声音是那些独立、悠长的声音的有序码放,电使之方向一致,大小相等。 金属的悠长的余音在这里是多余的,像懒洋洋的哈欠,它被修减掉了。 电将散落的、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懒散又悠长的声音很好地组织了起来、管理了起来,电说,向右看齐,齐步跑。 我在明亮的教室里,在切去尾音的规范的电铃声里开始了读书时代。 我的同学有 2 12、可以决定小学校的位置,也可以决定学校离自己的孩子是远还是近。 最后,父亲使新建的学校离自己的孩子远了 200 米。 原因有二:子多。 们对父亲有敌意,敌视的原因仅仅是父亲的姓氏。 父亲小心谨慎,力争不给他们留出攻击自己的余地。 于是,我向前多走的 200 米,就是父亲在权力上有意后退的距离。 走过这条暗藏着政治的上学之路,我开始了三年级。 我的同学有 25 名。 有两名男生没有升入三年级,没有走上这条比另一侧远 200 米的上学之路。 他们是因为严重的智障,与远出的 200 米无关。 一个叫海,生得眉目清秀,头发还是非洲人似的小卷。 他经过了两年学习,掌握了 123,但 21。 他有时算对,有时算错,至于 31。 ,他 13、就从来没算对过一次;另一名叫彦,他的问题在文字上。 他上课坐得最直,眼睛睁得最大,写字用的力气最多,但他写的字,一眼看上去,基本上不是汉字,比汉字的笔画要少一些。 因为笔画少导致他写的字没能围成方块。 他的字比别人的笔画重,笔画黑,划入纸的纤维,像是石刻。 他手里的笔画,都是些不老实的家伙,不用力把它们嵌进纸里,它们就会到处乱跑。 他机智地抓住了一横,急忙按进纸里,又抓住了一撇,再按下去。 他无暇考虑这些笔画的准确位置,只能像抓鱼一样,匆匆丢到竹篓里。 他被这些横竖撇捺搞得很累,其状不比他父亲犁地轻松。 我们不认识他写的字,我们包括老师认为那都是错字。 他们两个不上学了,不知是被迫还是自愿。 那 750 米又 2 15、”为线索,先介绍 “现在”的上学之路,再写 6 年前的路,上三年级时候的路,通过对路的描写,展现了读书求学的艰辛。 C学校的“房子比民房大约一倍 ”,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办学条件的简陋,而能用上电铃、电灯,则又表明童年的生活环境已被现代文明所侵染。 D文章叙述冷静而从容,描写真切而生动,作者将自己的感情熔铸在冷静的叙述和描写中,并不直抒胸臆,这样写为文章增加了艺术张力。 E文章写道:“他们两个不上学了,不知是被迫还是自愿。 ”作者暗示海和彦的失学是被迫的,不是自愿的,含蓄地批判了应试教育的罪过。 导学号 29530420解析:选 项, “采用倒叙的方法”表述有误,文章并没有采用倒叙手法。 B 项, “文章以 路为线索”表述有误,本文的线索应是时间,不是“路”,且文中并未展现读书求学的“艰辛”。 E 项,首先“暗示海和彦的失学是被迫的”说法不正确,文中无此暗示;其次“批判了应试教育的罪过”的说法不正确,文章的主题也不在于批判应试教育。 5(鉴赏修辞手法)请从表达技巧和思想内涵两个方面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6 分)每一步都踏响了,每一个响声还没来得及站起就被后面的声响扑倒了。 它们一个连着一个,扭成一团,连成一片。 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