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第3部分专题12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样式中,电影的跨国传播能力最丰富、最有效。 (3 分)原句:而在所有文化样式中,电影的跨国传播能力最丰富、最有效,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更缓和、更具柔性、更能融合视野上的对立,从而构造一种国家的文化“软形象”。 比对结果:(1 分)理由: (2 分)导学号 29530315答案:不一致把原句“文化”换成了 “产业” ,扩大了范围。 3选项: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提高知名度,为经济发展带来效益。 文化本身成了产业,因此下海经商的文人中有些被称为“儒商”。 (3 分)原句:改革开放后,许多文人下海经商,其中有人因此被冠以“儒商”的雅号。 文人与商人之间,似乎不像从前那般泾渭分明了。 再接下来,许 4、“也许” ,把或然当成了必然。 5选项:臧克家的三代一诗富有巨大的张力,使得这首诗时间跨度长,跳跃性大。 (3 分)原句:诗在时间上的跳跃,使诗富有巨大的张力。 臧克家的三代一诗只有 21 个字,却既写出了一个农民的一生,又写出了农民的世世代代。 比对结果:(1 分)理由: (2 分)导学号 29530318答案:不一致因果关系颠倒。 6选项: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3 分)原句: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 比对结果:(1 分)理由: (2 分)导学号 29530319答案:不一致偷换概 6、美器具的集散地,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强势而成为区域性审美风尚的主导者和审美标准的制定者。 虽然城市构成了传统中国美和艺术的一个制造中心,但历代文学家、艺术家在情感领域,似乎又对城市生活并不认同,他们更乐于肯定自然的审美价值。 像诗歌中的田园山水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传统,就是这种审美取向的反映。 以摹写自然见长的山水田园诗画,所表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居生活,而是城中士人关于乡村的心灵映像。 中国历史上的山水田园诗画,大抵也不过是以城市为视角对乡居生活的想象性重构。 同样,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不论人工构建的城市在中国美学史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自然山水田园又毕竟主导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甚至被赋予了 7、作为精神家园的神圣价值。 要理解这种矛盾,笔者认为,必须深入洞悉古代士人的生存命运。 中国社会自春秋始,士人阶层渐趋独立。 这一徘徊于城乡、官民之间的知识群体,一方面为实现政治抱负必须走向城市,但在精神领域却依然保持着对故乡的固恋和忠诚。 其中,童年式的乡村记忆固然重要,但城市作为功利、欲望、快乐的麇集之地,也同样让人难以舍离。 这种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是中国传统士人的基本精神性状,中国美学也正是在这种双向选择中表现出鲜明的城乡二元性。 在当代中国,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更加剧烈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中国美学保持了最持久的张力。 它所依托的文明形态,既非纯粹乡村,也非纯粹城市,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9、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认为,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乡村、田园和自然山水主导着中国美学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取向。 B城市作为美的另一个制造和传播中心,与乡村、田园、自然山水一样,也能够主导中国美学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取向。 C相对乡村来说,城市拥有更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优势,因而能在更大范围里主导审美风尚和制定审美标准。 D中国美学的城乡二元性从古至今都存在,要理解它,就要对古代的士人阶层的生存命运有一定了解。 导学号 29530320解析:选 C。 于文无据。 文中没有信息表明城市“在更大范围里主导审美风尚和制定审美标准” ,二者在中国美学中都很重要。 8下 10、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传统中国,城市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周边地区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吸纳能力,也成为能工巧匠的聚集地。 B中国山水田园诗画,虽以摹写自然见长,但展示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乡居生活,大都只是城中士人对乡居生活的想象性重构。 C中国传统士人的基本精神性状存在着理智与情感的矛盾,理智上出于功利目的,必须走向城市,情感上却又固恋和忠诚于乡村。 D中国美学所依托的文明形态是城市与乡村之间所能维持的微妙的平衡,将城市与乡村放在同等位置,中国美学才能保持最持久的张力。 导学号 29530321解析:选 D。 “将城市与乡村放在同等位置,中国美学才能保持最持久的张力”说法 12、氛围,来获得家园感。 导学号 29530322解析:选 B。 “他们更愿意生活在乡村”有误,文中只是说“他们更乐于肯定自然的审美价值” ,并不能推出此观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9 分,每小题 3 分)远去的邮驿陈芳烈在我国,邮驿通信从有确凿文字记载的商朝算起,至今已有 3 000 多年的历史了。 邮驿是古代官府为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机构,它有三大特点:一是官办、官用、官管;二是以通信为主体,融通信、交通、馆舍于一体;三是采用人力或人力与物力相结合的接力传递方式。 历代王朝都很看重邮驿,称其为“国脉”。 唐代的官办邮驿遍设于交通线上。 一般是 30 里一站 13、,既办通信,又为驿夫和旅客提供食宿。 公元 630 年前后,共有驿夫 18 000 多名,专事传送公文和军情。 唐代诗人王维的陇西行中所写到的邮驿颇为传神:“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关山飞雪,一片迷茫,不见烽烟,烽火联系中断了,而军情火急,唯靠驿夫加紧催马传送军书。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 在繁荣的汉唐时期,那里“十里一亭,五里一邮” ,有序地排列在丝路沿线。 驿道上传送着各种公文、书信。 其中,还有角上插有羽毛的信,就好比是今日之“加急”快件,驿骑们必须快马加鞭,急速进行传递。 1987 年在敦煌发现的悬泉置便是一个著名的古代邮驿。 在那里存有数万 15、通桥水一湾,数家烟火出榛菅”以及“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一类对古代驿站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难以掩盖邮驿给民众所带来的苦难和沉重负担。 唐玄宗命人在秦岭的群山奇峰之中修建黄花驿,后据考证,竟是为了迎接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进京而设置的。 贵州巡抚佟凤彩曾上书皇帝,列数当年驿夫的苦难,说“夫抬一站,势必足破肩穿;马走一站,也必蹄瘸脊烂”。 古代的驿路早已离我们而去,交织着繁盛与悲凉的邮驿历史仍停留在史学家们的历史故事和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供后人回味那“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情景。 (选自百科知识 ,有删改)10下列关于邮驿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邮驿在我国最迟产生于商朝,其功能以通信为主,融通信、交通、馆舍为一体。 B邮驿是官办、官用、官管的通信、交通机构,被称为“国脉” ,在当时的社会十分重要。 C邮驿见证了很多朝代的兴废存亡,也直接体现了战乱给国家和百姓造成的灾难。 D邮驿给百姓带来苦难。2017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第3部分专题12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