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内容摘要:
师:好,我们今天就研究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同学们的桌子上有音叉、水、烧杯等器材,周围也有许多可利用的物 体,现在大家利用它们来做发声实验,同时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身体去触摸、用大脑去思考,看看在这样的实验中你们能发现些什么 ?我们的研究活动以小组进行,大家可以积极讨论并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讨论,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 师:你们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了吗 ? 生:记下来了。 师:下面我们进行全班交流,交流就按顺序来进行,好不好 ?声音要大些,那么第一组开 始吧。 生:我们共发现七个问题: ①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 ② 发音的音叉会溅起水花。 ③ 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 ④ 声音能使物体振动。 ⑤ 声音是传向四面八方的。 ⑥ 声音可传得很快。 ⑦ 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师:他们共发现了七个问题,很好,同学们都听清了吗 ? 生:听清了。 师:第二组同学 ? 生: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音叉发声时会溅起水花,也就是一个物体的振动,会引起另外的物体振动。 没说到的,请别的同学补充。 师:第二组有没有同学补充啊,没有,那就第三组。 生:还发现一个问题。 我们用两个音叉,靠得很近,我敲击一个音叉,过一会,另一个音叉也会振动 ,请问这是为什么 ? 师:好,那么你把你们发现的问题做给大家看一下。 他们发现的是敲击这个音叉,另一个音叉也会振动,很好,他们发现了一个与别的组不一样的问题,很新奇啊,那么第四组呢 ? 生:我们发现音叉沾上水振动时,水珠由零散到慢慢聚集。 也许可以由水珠的散开到逐渐聚集,可以估计音叉振动的快慢。 师:很好,这是个新现象,我们在实验时都可以看到。 我不知道别的同学有没有注意,实验时,就要仔细观察,以提高你的观察能力。 第五组同学 ? 生:我们还发现吃饼干的声音,别人听不到,自己却能听到。 还发 现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些。 在购买陶器时,敲击陶器的声音响亮、清脆说明陶器质量好;如果声音沙哑的话,说明质量不好。 生:有的声音在空气中听起来很小,当你贴近固体时,比如贴在桌子上,听到的声音就比较响 (比如放在桌面上的机械手表 ),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 (教师示意后面的同学继续发言 ) 第七组:我们弹橡皮筋的时候,橡皮筋越粗,听到的。沪科版物理八年级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
相关推荐
调任何一段相等时间的意义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适用速度公式 判断几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典型事例 : 传送带上的物体 由匀速 直线运动的轨迹和速度让学生自己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运动 讲解变速运动的速度即平均速度 掌握人步行速度 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例题 独立完成 会求出租车平均速度 举例匀速直线运动 思考 ,回答 ,在老师指导下得出变速直线运动 算出书 226 的每段的速度 算出速度 作业 :书后两道题 沪科版
设 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计划给出评价,并指导正确实验方法 实验室中进行 讲解秒表使用 讲解测量方法 分析、回答 提出问题:到底是越来越快了还是越来越慢了 有的说快有的说慢 设计实验 两人一组 练习秒表使用 用秒表测量 测量小球通过前半段路程需要的时间
问:比较快慢的方法。 利 用具体的演示,点破选择哪一种方法 通过提问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利用多媒体展示斜面模型和实验表格,点拨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步骤 学 生 积 极 思考,感受自己身临其境时速度的变化。 并做出猜想 学 生 回 答 问题,并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 想 是 否 正确。 学生观察桌面的器材,并思考,然后回答问题 回顾知识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并思考
光的传播速度为3X108m/s,在激光从地球发射到月球后再反射回地球的过程中 ,所需时间为 ,求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 20 千米、第二小时行驶 30千米、第三小时行驶 40千米。 求前两小时、后两小时、全程的平均速度。 1600m 求一列长250m的火车以 25m/s匀速行驶通过正桥的时间为多少。 54千米 /时的速度通过一个 1100米长的铁桥用时 1分 20秒。 求这列火车的长度。 分析:
3、个人主义;东方文明强调人是社会中的人,提倡集体主义。 西方文明重利轻义,东方文明重义轻利。 西方文明靠国家机器维护统治,东方文明靠道德维护统治。 东西方文明有区别,但是可以融合。 (2)积极影响:他将中国人的精神核心定位于道德,对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有积极影响;不盲目排斥西方文明。 局限性:思想中有保守主义的成分;反对新文化运动,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看,辜鸿铭认为
3、注释会上公开点名,说他到 20 多个省市推广“双法”是“游山玩水”。 粉碎“四人帮”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他多年的著作成果相继正式出版。 1979 年 5 月,华罗庚到西欧作了七个月的访问,把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介绍给国际同行。 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 1984 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