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人教版)一轮特训 知识整合与备考方略4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3、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 看主流,看历史活动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人民、是否顺应时代潮流。 解析第(1)问从“都没有偏见”可看出材料一作者的鲜明态度,从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看出作者认为康熙极力维护封建制度,使中国错失了发展机会。 第(2) 问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要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 22015南京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 5、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 柏拉图强调,这种政体虽然只是个理想,但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很有意义的目标。 “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其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柏拉图提出哲学家与国王应“合二为一”的原因。 (4 分)(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柏拉图认可的模范政体的主要特点。 (6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7、(2)问从材料二中柏拉图对哲学王的认识角度分析回答。 第(3)问比较两则材料中对贵族政体的认识等知识回答。 第(4)问比较材料信息可知,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了道德的作用。 联系二人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原因”。 32015江西六校联考高三同学在学习 20 世纪亚洲近代史的时候,发现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在 20 世纪初亚洲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具有相似的历史现象,即都诞生和涌现了“国父”级的伟大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在 1982 年第 55 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影片甘地传获得八项大奖,上台领奖的人强调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材料三孙中山病逝后,有人发表东西两国父一文 9、献给了印度的民族独立事业,成为“圣雄” ,印度之魂。 (3)东亚的孙中山:领导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张勋复辟,发起护法运动。 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 西亚的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主持了社会改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和落后面貌,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解析第(1)问从两个领导人面临的共同任务、职责和共同的成就方面寻找相同之处。 成就既有实践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第(2)问,回顾所学关于甘地对印度民族独立作出贡献的史实来回答,注意史论结合。 第(3)问,两 11、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 年第五期 (1)根据材料指出 19 世纪中后期“中日近代化大比拼”分别指什么事件。 (6 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鸿章人生悲剧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悲喜人生的看法。 (14 分)答案(1) 事件:中国的洋务运动( 或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 和日本明治维新( 或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2)原因:李鸿章权倾朝野,在参政、决策等方面遭到国人诟病,如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朝统治极端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看法:李鸿章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时势造英雄;伊藤博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发展。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问从材料的时间以及“ 13、曾承认自己“向年鼓吹破坏主义,而今者反对破坏主义” “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 从 1905 年开始,清政府宣布要实施立宪,梁启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望,为出国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国宪政报告 ,直到“皇族内阁”产生,才使梁启超君主立宪的幻想彻底破灭。 民国成立后,梁表示接受既成事实,投靠袁世凯。 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于 1915 年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促使了护国运动的爆发。 摘编自徐斌论梁启超的善变材料二在清末,不论是暴力的革命运动,还是和平的立宪运动,都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旨在以某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的历史运动,从本质上讲,都是对 15、主制度;爱国救亡是根本目的;受个人主观影响较大。 (2)原则:把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以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为标准;重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 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 “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清政府宣布要实施立宪,梁启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望”等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特点”可从时代的变化、中国国情、目的等角度来分析。 第(2)问,评价历史人物应把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这是基本的原则,从材料二中“不论是暴力的革命运动,还是和平的立宪运动,都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旨在以某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的历史运动”概括出以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为标准;从材料二中“再联系他一生的思想活动来看,他是把追求宪政与追求富国联系在一起的,此志终生未变”可概括出重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