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人教版)一轮演练 选2-1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者享有选举权,为积极公民;未达到者无选举权,是消极公民。 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 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国选民人数猛增至 900 多万。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1)材料一中大辩论的焦点是什么。 为什么会成为焦点。 (2)材料二中法国是如何扩大民众选举权的。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 答案(1) 焦点:第三等级的地位。 原因:国王实行专制统治,维护等级制度;第三等级占人口多数,是税收的主要承担者。 (2)扩大:法律保障;降低、取消财产等限制。 因素:启蒙思想的传播;多次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 5、印度和法国受欢迎的不同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怎样对“神圣权利”进行“绝妙阐述”。 分析这一“神圣权利”在美、法两国革命时期的相互影响。 答案(1) 印度:增强了印度人民反抗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 法国:成为反对英国的宣传工具;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认可美国 独立宣言的主张)。 (2)说明: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人民主权。 分析:法国启蒙思想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思想武器;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鼓舞了法国人民的斗志;法国大革命爆发进而颁布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推动美国颁布权利法案(宪法十条修正案)。 (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美 7、库仿真练习1.2015河南郑州二模材料一英国的立宪政体是新旧社会势力之间达到力量均势的历史结果。 在英国社会内部,一方面,布尔乔亚阶级或市民阶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阶级为了保护市民社会和使民间社团组织的自主性不受专制国家的侵夺,并为了在政治上享有充分的权利与自由,起而与国君抗衡并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政治势力。 另一方面,国君又仍然享有相当充分的权威合法性与尊严,这样,双方就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 材料二明治维新的日本与 1918 年以前的德国,则属于一种特殊的“非典型的立宪政体”。 在这种体制下,立宪只是一种现代性形式的政治符号而并不具有真正限制君权的实质意义。 尽管它们采取的是立宪政治的形式,但本 8、质上仍然是权力集中运作的绝对主义国家。 德国历史学家蒙森把它称为“伪立宪绝对主义”。 以上材料均选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的。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与日本立宪政体及其确立方式的区别。 答案(1) 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旧贵旅的制衡;市民阶级和民间团体与政府的制衡;议会与内阁(首相)之间的制衡;党派之间的制衡。 (2)政体: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日本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君主权力的不同或议会权力的不同,言之成理即可)确立方式:英国通过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确立。 最新海量高中、初中 10、,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 为了慎重起见,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应当由于轻微和短暂的原因而予以变更的。 过去的一切经验也都说明,任何苦难,只要是尚能忍受的,人类都宁愿容忍,而无意为了本身的权益便废除他们久已习惯了的政府。 但是,当追逐同一目标的一连串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发生,证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这就是这些殖民地过去逆来顺受的情况,也是它们现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