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 第2讲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b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3、,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 D中书省制度答案材料中“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等,可以判断这是唐代三省六部制。 42015宜宾调研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 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 科举制) 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 ”可见,科举制度()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答案材料中科举制度“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 ,即把知识分子纳入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 6、,故正确。 提能题组72016衡水月考 汉武帝建立中朝。 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 由此可见,汉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内朝权力上升 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C决策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D行政效率提高答案题考查汉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中朝”又称“内朝” ,由皇帝左右亲信构成,汉武帝建立中朝是为了削弱相权,巩固皇权;唐初设三省长官,使相权分散。 这都反映了汉唐时期相权不断被削弱,决策权逐渐集中于皇帝手中,故 C 项正确。 82015绍兴检测 监察体制是古代中国官僚政治的重要一环。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的监 8、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答案唐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审议和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三省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决策失误,故选 A 项。 102016陕西质检 “史实” “史论” “史识 ”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 10、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点击观看解答视频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政体形式为责任内阁制答案“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可知,他认为明朝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 B 项正确。 122015临沂模拟 下列关于明代内阁制和清代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设置军机处用来取代内阁制度B内阁无权向六部发令,军机处则有权发令C两者都无权向六部或各省发布命令D内阁首辅等于宰相,军机处是临时性机构答 12、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材料二由于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所以帝国实际上是由儒家学者根据儒家原则来进行治理。 实际上,文职人员的选拔视功绩而定,是中国帝国制度从秦始皇起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的一个主要因素。 不过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 14、主题进行论证。 (20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 字左右)答案(1) 传统的科举考试无法培养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实用人才。 (2)举制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但不利于中国近代化。 B论据:有利: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为封建君主选拔人才;有利于社会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 不利:束缚了思想,不利于民主政治建设;愚昧自大,无法及时有效反抗外来侵略;无法培养、选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C论证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述通畅。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科举制。 第(1)题从科举制弊端角度分析;第(2)题首先摆明观点,然后找有利和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