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72怎样产生感应电流2内容摘要:

现在已经发现了电流产生磁的作用,电流对电流的作用,那么反过来,磁也应该能产生电。 法拉第认为既然磁铁可以使近旁的铁块感应带磁,静电荷可以使近旁的导体感应出电荷,那么电流也应当可以在近旁的线圈中感应出电流。 他本着这种信念,在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之前六年的日记中就写下了他的光辉思想:“磁能转化为电”。 并使用了“感应” (Induction)这个词,可见他对于电磁感应的存在是坚信不疑的。 但如何从实验中去发 现这种感应现象,却非易事。 起初,法拉第也简单地认为用强磁铁靠近导线,导线中就会产生稳定的电流,或者在一根导线里通以强大的电流,那在邻近的导线中也会产生稳定的电流,他作了大量的试验,但均以“毫无结果”而告终。 法拉第经过十年的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于 1831 年夏又重新回到磁产生电流这一课题上来,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831 年 8 月29 日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的第一个效应,即以一个电流产生另一个电流。 关于这一实验,法拉第的日记中作了详细记载,现摘录如下: 1)磁产生电的若干实验,等等,等等。 2)用软铁作材料 制备一 7/8 英寸粗的圆铁棒,将它弯成一个外径为 6 英寸的圆环。 在圆环的半边,用三股纱包铜线缠绕,每股 24 英寸长,每绕一股后用白布包裹隔开。 使用时,既可以将三股铜线连成一股,也可分成三股单独使用。 然后检查各股铜线相互间是否绝缘。 我们称铁环的这半边为 A, (见图 ),与这一边隔开一段空隙的另一边用铜线绕了两股线圈,总长为 60 英寸,绕向与 A 边线圈相同我们称之为 B。 3)用由 10 对 4 英寸见方的金属片组成电池供电。 用一根较长的铜导线将 B 边线圈的两端连接起来,铜线的一段置于离铁环 3英尺远处的一个小磁针的上方,将电池与 A 边线圈中 的一股接通;接通时,小磁针立即产生一明显的效应。 小磁针来回摆动,最终稳定在原来的位置上。 当切断 A 边与电池的连按时,小磁针又出现来回摆动。 4)若将 A 边上三股铜线接成一单股线圈,然后让来自电池的电流通过总的线圈,这时小磁针产生的效应比上述情况强很多。 5)不过,小磁针上的效应只是导线直接接通电池时可能产生的效应的一个非常小的部分。 6)将简单的 B 边线圈改装一下,作成一个扁平的线框,线框沿磁子午线平面放在小磁针 S 极的西边,当有电流通过时,便显示出最好的效应。 实验时,线框与小磁针距铁环约三英尺,铁环与电池相距一英尺。 7)当上述准备都就绪后,将电池与 A 边线圈的两边接通,在接通的瞬间,线框强烈地 吸引小磁针,在几次振动之后便又回到它原来的自然位置,而处于静止状态,接着当切断电池的联机时,小磁针被强烈地排斥,几次振动后,又回到与前相同的位置,处于静止状态。 8)在此,效应是明显的,但是瞬时的,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