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 第21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变迁 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3、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确立过程提出1992 年,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1993 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 15 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1997 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建立到 21 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2)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经济体制改革史料一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 5、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 80 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 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 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学会读史史料一阐述了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由史料一中得出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7、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根据史料二,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的特征。 【提示】改革旧体制(改革组织方式);发挥市场作用。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提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思维拓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1)内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 1979 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 第一步改革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9、,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首先解决的问题是()A实现统一经营,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B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D变革土地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解析】我国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的集体经营,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A 项不是解决当时问题的措施,故排除;B 项解决的是改革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正确;C 项是农村改革的内容,但不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故排除;我国农村改革只是改革土地的经营方式,仍保持土地公有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955 年 11 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 年 2 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 11、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的政策,开始于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所以 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市场” ,故 B 项正确;21 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现代生活的巨变最新海量高中、初 14、、改变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人们的观念、穿着、家居、流行语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外开放的特点史料一1980 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 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1984 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从 1985 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90 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史料二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金勇进数字中国学会读史学会读史“三步曲”:第一步:判出处。 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