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 第18讲 苏联(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3、日等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内忧: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余粮低价交售国家工业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3)评价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1)背景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 6、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 ,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 “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列宁指出:“1921 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最新海 9、921 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 (二)“斯大林模式”史料一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了独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 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 斯大林不相信价格竞争,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分配设 11、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 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 土豆 牛肉 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 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 432 千克和 30 千克,比革命前 1913 年的 540 千克和 克还要低。 中学历史教学研读史料史料一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和遇到的瓶颈。 由可知,建立了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之外的经济体系;由可知,依靠强大的自然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可知,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 史料二表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由可知,集体农庄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由可知,集 15、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 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A余粮征集制 B建立集体农庄C固定粮食税 D允许自由贸易【解析】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没有粮食的处置权,不会出现题干现象,故 A 项错误;集体农庄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故 B 项错误;只有废除余粮征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农民才有更多的富余时间,才有权利处理税后的农产品,才会出现题干现象,故 C 项正确;允许自由贸易有利于城乡交流,但更需要有农村与城市交易的商品,因此不是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措施,故 D 项错误。 【答案】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 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解析】“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战时。2017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 第18讲 苏联(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Word版含答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