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3-5选修三172光的粒子性4内容摘要:
仅与光强有关而且与频率有关,光电子初动能也与频率有关。 只要频率高于极限频率,即使光强很弱也有光电流;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时,无论光强再大也没有光电流。 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 而经典认为光能量分布在波面上,吸收能量要时间,即需能量的积累过程。 为了解释 光电效应 , 爱因斯坦 在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提出 光子理论 ,提出了光量子假设。 4.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 ( 1)内容 光不仅在发射和吸收时以能量为 hν 的微粒形式出现,而且在空间传播时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频率为 ν 的光是由大量能量为 E =hν 的光子组成的粒子流,这些光子沿光的传播方向以光速 c 运动。 (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在光电效应中 金属 中的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一部分消耗在电子逸出功 W0,另一部分 变为 光电子逸出后的动能 Ek。 由能量守恒可得出: W0为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需做的功,称为逸出功 Wk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 3)爱因斯坦对 光电 效应 的解释: ① 光强大,光子数多, 释放 的光电子也多,所以光电流也大。 ② 电子只要吸收一个光子就可以从金属表面逸出,所以不需时间的累积。 ③ 从方程可以看出 光电子 初动能和照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 221 cevm ceU0WEh k ④ 从光电效应方程中, 当初 动能为零时,可得极限频率:hWc 0 爱因斯坦光子假说圆满解释了光电效应,但当时并未被物理学家们广泛承认,因为它完全违背了光的波动理论。 5.光电效应理论的验证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花了十年时间做了“光电效应”实验,结果在 1915 年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 效应方程, h 的值与理论值完全一致,又一次证明了“光量子”理论的正确。 展示演示文稿资料: 爱因斯坦和密立根 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假说成功地说明了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荣获 19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密立根由于研究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特别是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最小单位。 获得 1923 年诺贝尔物理学 奖。 点评: 应用物理学家的历史资料,不仅有真实感,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发。新课标人教版3-5选修三172光的粒子性4
相关推荐
2、一小球,小球运动 c 点;若在 a 点以较大的初速度向抛出另一小球,小球运动 d 点。 已知 d 与 0,不计空气阻力,则16我国志愿者王跃曾与俄罗斯志愿者一起进行“火星实验活动。 假设王跃登陆火星后,测得火星半径是地球半径的 ,质量是地球质量的。 已知2191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 g,地球的半径为 R,王跃在地面上能向上竖直跳起的最大高度是 h,忽略自转的影响
二象性;实物也有德布罗意波长、频率,粒子有波动性,只是粒子性更明显;分析水波、绳子抖出的波„„等机械波等问题时,也认为波上的各个质点在上下振动的同时能量向外传播,即认为波中有粒子,波是粒子的振动向外传播的结果。 显然,经典的粒子和经典的波是狭义。 那么如何理解以上现象才全面呢。 (以光的干涉现象为例) (同时多媒体展示图片)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单 缝 双 缝 光 屏 [ 来源 :学科 网 ]
2、力C车被拉动的过程中,绳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绳的拉力D若将绳系在车顶斜向下拉,要拉动汽车将更不容易162010 年广州亚运会上,我国田径选手劳义勇夺男子 100 米的冠军。 他采用蹲踞式起跑,在发令枪响后,左脚迅速蹬离起跑器,在向前加速的同时提升身体重心。 如图所示,假设质量为 m 的运动员,在起跑时前进的距离 S 内,重心升高量为 h,获得的速度为v,阻力做功的数值为 W 阻
A. 2 种 B. 3 种 C. 4 种 D. 5 种 9.已知金属铯的逸出功为 1. 9eV,在光电效应实验中,要使铯表面 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 1. 0eV,则入射光的波长应为 m。 10.已知某金属表面接受波长为 λ 和 2λ 的单色光照射时,释放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分别为 30eV 和 10eV,求能使此种金属表面产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的极限波 长为多少 ? 11.如图所示,阴极 K
3、表“神舟八号” ,虚线为各自的轨道,由此可以判定( )A “天宫一号”发射速度应大于第二宇宙速度B “天官一号”的运行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C “天宫一号”的周期大于“ 神舟八号”的周期D “神舟八号”减速后有可能与“ 天宫一号”实现对接1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各个电键均闭合,且 a,现要使静止在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带电微粒向下运动,则应该 ( )将 开 将 在 b将 在 c 将 开A B
3、接近斜面顶端时细绳接近水平,此过程中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 (2013 高考广东理综第 20题)如图 8,物体 的上表面水平,现把物体 上,( 2013 山东理综)向相反10(2012浙江理综)如右上图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 3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 m1.0 绳的一端与物体相连,另一端经摩擦不计的定滑轮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弹簧秤的示数为 关于物体受力的判断(取 g9.8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