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燕山2016年初中毕业考试及参考评分标准内容摘要:

1、北京市燕山 2016 年初中毕业考试 语 文 试 卷 2016 年 04 级名称、姓名。 0 页,答题纸 6 页。 共四道大题,23 道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试卷上作答无效。 将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 26 分)为下面句子加标点断句,然后连同标点一并用楷书规范工整地抄写在后面的格子里。 (4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题。 (共 4 分)马克吐温曾评价说:“十九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便是美国盲聋社会改革家、作家海伦 2、凯勒的著名自传体散文。 海伦凯勒在婴儿时期就失去了听觉和视觉,经历了痛苦和彷徨,在良师的帮助下,她完成了比正常人都 A (精彩 精采)的蜕变 B (最终从哈佛大学毕业,将毕生精力投入为残疾人谋取福利等社会事业中。 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令人心潮澎湃 C (,文中没有愁云惨淡,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而强烈的情感。 海伦凯勒用自己的经历为我们上了宝贵的三节课:首先要学会接受苦难,只有坚强才是将人们从痛苦中解脱的唯一途径;其次是勇于直面挑战,最大的成就感 甲 来源自名利, 乙 在无数次失败后突破自己的极限;最后是用爱拥抱生活,黑暗尽头一定有光明存在, 丙 饱受磨难, 丁 应该充满仁慈地对待世界。 希望大家在阅读 3、后都能受到海伦凯勒的 D (激厉 激励),珍惜生活、热爱生活,用更平和、开放和勇敢的心态面对人生。 (1)文段中 AE 五处,加点字的读音和横线处选填词语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 精彩蜕变( 澎湃( 激厉B. 精采蜕变( 澎湃( 激励C. 精彩蜕变( 澎湃( 激励 D. 精采蜕变( 澎湃( 激厉 (2)文段中甲丁四个横线处选填关联词语比较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不是 而是 即使 也B不但 而且 因为 所以C既 又 即使 也D不是 而是 虽然 分)北京地铁的建设速度和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仅 2014 年一年就新建了四段轨道交通线,新增通车里程总计 62 公里。 地铁沿线的社区居民和商家成为首当 4、其冲的受益者,体验到出行的便捷。 北京地铁的建设以低耗环保为原则,一些线路因地制宜设置节能坡,使列车进出站时自然减速、加速,从而达到低碳减排的目的。 地铁站点的装饰设计也别具匠心,各有特色,充分体现出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 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北京的胡同已有 800 多年左右的历史。 它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要道,更是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重要舞台。 每条胡同都有来头,其中的趣闻掌故,既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又书写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北京的胡同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 已有 800 多年左右历史的北京胡同 已有 800 多年左右历史的北京胡同 北京的胡同已有 800 多 5、年的历史 又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5. 下面相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一居士,宋代政治家、文学家。 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出自他的名篇醉翁亭记。 B.读是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短文。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塑造了范进等一大批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 野先生收录在小说集朝花夕拾中,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收录在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中。 6默写(6 分)(1) 诗言志,歌咏言。 古典诗文的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苏轼通过 “_,左牵黄,右擎苍” 展现了中年太守的豪放;刘禹锡通过“_,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 6、了诗人的豁达;范仲淹通过 “浊酒一杯家万里, _” 寄托了戍边将士思乡的愁苦;晏殊通过“_,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词人的孤单落寞之情。 (4 分)(2)许多成语来源于古诗词,如“柳暗花明”出自“柳暗花明又一村”。 试从下列备选成语中任选一个,写出相应的诗词原句。 (2 分)备选成语:万紫千红 悲欢离合 扑朔迷离 不拘一格 杳如黄鹤成语“ ”出自“ ”7名著阅读(6 分)(1)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和数字“三”有关的情节,如“宴桃园豪杰三结义”、“陶恭祖三让徐州”等。 你还能再写出两个吗。 、。 有后人评价三国演义时说作品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它指的是。 (4 分)(2)脸谱是指中国戏曲演 7、员脸上的化妆图案,它的作用是运用不同的色彩和线条构成各种图案,以象征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各种特质。 黑色代表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红色代表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紫色代表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 结合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塑造,当曹操和关羽的形象出现在京剧舞台上时他们的脸谱分别应为_色和_色。 (2 分)二、文言文阅读(共 11 分)阅读【甲】 【乙】两段文字,完成第 8。 (共 11 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 8、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左传曹刿论战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 ”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 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 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 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 小赐不咸,独恭不优。 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 将何以战。 夫民求不 9、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 ”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 (国语鲁语曹刿问战 ) 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余不爱衣食于民 爱:热爱 怜爱:齐师伐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军队 老师:又何间焉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间:参与 (4 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译文:刿见庄公前插入一段曹刿与乡人的对白,有什么作用。 (2 分)答:文段乙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 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内容相照应的语句是哪句? (2 分)答:四、现代文阅读(共 33 分)(一)阅 10、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12。 (共 14 分)杂忆佩弦先生佩弦先生逝世了,这是一个如何的意外。 他的病是旧病,时犯时好,谁也没有想到这次要动手术,更没想到动了手术就是这样的不幸的消息。 佩弦先生是谨慎小心的人,他没有一般文人的嗜好,也没有一般文人的脾气,他的生活总是那样按部就班,脚踏实地,像钟表那样稳健而有秩序。 这样的人能在五十岁就死去么。 如果相术可靠,他的眉毛是那样黑而长;身材短小,可是精悍;瘦虽然瘦些,却是瘦而有神;往常给人的印象总是精神奕奕,事事周到,这难道不是寿吗。 然而事实上是太快了,佩弦先生死的太快了,出了任何友人的预料,也给了任何友人一个沉重的打击。 是 8 月 9 号这一天的正午,林庚刚 11、从北大医院里拔牙出来,就到了我这里,坐定了就告诉我说:“朱先生又病了,也住在北大医院,刚动过手术。 ”这是我听到朱先生病了的消息之始。 问起林庚见过朱先生的情形来,他说还好,我们总认为动手术的病的危险都在动手术的那一刹那,如果经过良好,是可以无碍而放心下去的。 我打算过一两天再去看他。 同时我一向也有一个偏见,就是认为探望病人固然是好意,但假若抱这种好意的人太好,在病人的精神上便不免是一个难堪的负担了。 因此,我就又踌躇了。 谁知在 10 号的报上,也就是我晓得朱先生病了的消息的第二天,已经登着朱先生病危了。 我这时坚信我听到的林庚所见的情况是实,新闻记者的消息可能是旧闻,只是曾经一度危险而已,又为了刺激读 12、者,便渲染的过分,这也是中国新闻记者的常事。 可是慢慢情形不对了,11 号 12 号都连着登起那恶劣的消息来。 我不能不动摇了,我决定在 12 号下午去看他。 谁知道这天下午又因为有事没能去成,第二天才知道就是去成也晚了,因为已经不是活着的佩弦先生了,原来他在 12 号的上午十时已经逝世了。 连日的阴风凄雨,更增加了我的耿耿不乐。 给我印象那么清晰地朱先生,竟作了古人了。 记忆一页一页地翻着,想起了十七年来和朱先生的往还。 最初和他的认识是我入了清华。 那时他才三十几岁。 我没有上过他的课,课外可是常去找他聊天儿。 见面最多的时候,是在郑西谛先生还在北平时,大家共同编文学季刊的一段。 这时期虽然不太长,可是因为每一 13、星期大家都要在郑先生家里聚谈,并且吃晚饭,所以起码每一星期是有一个很充分的时间会晤的。 因为朱先生的公正拘谨,我们现在也不大记起他什么开玩笑的话,同时别人也不大和他开玩笑。 只记得他向郑先生总是全名全姓的喊着“郑振铎”,脸上发着天真的笑意的光芒,让我们感觉他是在友情里年轻了。 那时郑先生住在燕京,从燕京到清华是有一段路的。 每当我们夜深归来,往往踏着月光,冲破了犬吠,在谈笑声里,越过了不好走的小路,快乐地分手。 现在记得这情景的,除了我之外,只有林庚了。 朱先生当时开着“陶诗”的一门课,我很想去旁听。 当我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有着习以为常的谦逊,说:“没有什么意思,不值得听的。 ”我们那时年少气盛,也就信以为真 14、,又听说他常常叫人背诵或默写,错了字还扣分。 我们那时又是不拘束惯了的,于是更觉得不听也罢。 后来知道他所写的那篇陶渊明年谱之问题,恐怕就是那时研究的心得的结晶,到了自己对陶渊明也发生兴趣时,是很后悔没曾听他的讲授了。 朱先生谦逊,客气,而且小心。 他对于一般人的称呼,都是“先生”。 我有一位朋友编刊物,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朱先生的稿件往往有着涂改,这涂改之中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尽量把口气改的和缓些。 在他的文字里,很少有“绝对”“万分”“迥然”“必定”等字眼。 就是有,也往往改成轻淡一些的了。 这一点儿也不错。 在待人接物上,我们很少见到他疾言厉色,或者拒人于千里之外。 自然,我们也很少在他身上发现热狂,像臧克家所说的“燃烧”似的。 朱先生的性格和他的名字实在有着巧合清。 可是他并非马虎。 他的字从来不苟,一笔一画。 他对什么事的看法,也非常坚定。 而有一个一定的界限,当然是稳健的。 他写文字很审慎而推敲。 在清华的时候,我们在一次谈天里,问起他一天写多少字,他说:“五百。 ”他反过来问我。 我说:“不一定。 快的时候,曾写道一万五千字的长文,还另外写了两篇杂感。 ”可是这是那时的话,后来自己也体验到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