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专题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切忌忽略情感和忽略使用术语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3、、漫无目的之意。 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 “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 2(2015贵州六盘水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注韩驹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 (1)试分析颔联中“倦” “堕”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_解析:此题考查炼字手法,要结合描绘的事物的情态和景象作具体分析。 答案:“倦”字不但描绘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 4、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 “堕”字从听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自高而下,而且传出听者心惊情凄的感受。 (2)分析本诗所使用的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并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答:_解析:第一问是要求分析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可见手法不只一种, “突出”需要从整体上考虑。 人物形象的分析注意要抓住人物最重要的思想特征。 答案:象征:颔联中的倦鹊、飞鸿是贬谪中的诗人孤孑无依的身世的象征。 拟人:颈联写诗人主观上想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是故意来寻找自己,硬是摆脱不掉。 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期约,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 颈联将“愁”与“老”拟人化,使直接抒情生动形象。 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 6、赏语句的表达效果,一要抓住语句采用的手法,二要紧扣语句表达的情感。 这两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融情于景的写法,表达了对朋友到来的欣喜之情。 答案: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江月人格化,融情于景,表现出作者对朋友到来的欣喜、欢悦之情。 4(2015哈尔滨毕业班模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山行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1)第二句中的“窈窕”和“绿”用得新奇生动,请作简要分析。 答:_解析:“窈窕”本身用来形容人的姿态,这里用来形容“春风” ,可作为鉴赏的出发点;“绿”字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可以从化静为动的角度赏析。 答案:“窈窕”一方面形容春。第三章专题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切忌忽略情感和忽略使用术语 Word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
1、初 中 英 语 外 研 版 七 年 级 下 册 y 元 练 习一、听力(听力)(共 20 小题;共 20 分)听力测试(20 分). 听句子,选出句子中所包含的信息。 (5 分)1. A. . . A. . . A. . . A. . . A. . . 听句子,选择恰当的答语。 (5 分)6. A. Im . I ,A. s B. Im C. s it . A. Id B. C. A. I
2、是对语言连贯能力的考查。 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是巴黎诞生了众多的世界级艺术大师,先写对本地艺术家的培育,再写对来自外域艺术家的扶持。 答案:2(2015内蒙古赤峰市高三模拟) 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组是()“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成绩查询地址: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准考证号)滁州中学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地理答题卡姓 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改时用橡皮擦干净,不留痕迹。 3则作答无效。 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时,必须用2描浓。 4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请勿折叠答题卡
丙同学说 :“若 A 电容器带电比 B 电容器带电量多 ,则 A 的电容就比 B 的电容大 ”.此说法对吗 ?为什么 ? 丁同学说 :“若 A 电容器两端电压比 B 电容器两端电压大 ,则 A 的电容就比 B 的电容大 ” 此说法对吗 ?为什么 ? (七)本节小结: 班级 姓名 座位 检测卡 一个电容器,带了电量 Q 后,两极板电势差为 U,若它带的电量减少 Q/2,则( ) A.电容为原来的
2、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是个设问句,意思是“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 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这句话是追溯往事,回忆当年旅途艰辛,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 答案: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 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2、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 (共 20 分)对联又称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它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言简意深,平仄协调,遣词典雅。 它跟书法巧妙结合,与建筑相得益彰,成为中国千古不移的文化传统。 2006 年 5 月,楹联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乐乐/乐乐/乐乐乐,朝朝/朝朝/朝朝朝” ,这是出自故宫太和殿的多音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