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专题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切忌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特点。 答:_答案:第一、二句写的是高亢清纯风格的曲调。 “裂石穿云” ,是说笛声高亢有力,可使山石为之碎裂,直达云霄。 “清更洁”是说其音清雅而纯正。 第三、四句写的是笛声凄怆悲凉风格的曲调。 “霜天沙漠”是指吹奏者吹出了令人断肠之声, “鹧鸪风里欲偏斜” ,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鹧鸪在西风中的飞行状态,实际上,作者是在写吹笛者在吹奏山鹧鸪曲。 鹧鸪是南方之鸟,不可能在北方秋天的沙漠里飞,但是,艺术想象是可以打破这种时空界限的。 这儿并非真写鹧鸪飞行,而是在写山鹧鸪曲的悲凉凄怆,以致山鸟闻之也悲不自胜,行为失常(“ 欲偏斜”)。 (2)作者是怎样表现笛声的惊人艺术效果的。 答:_解析:应注意结合词句进 4、2015四川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茶瓶儿李元膺去年相逢深院宇。 海棠下、曾歌金缕。 歌罢花如雨。 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 空物是、人非春暮。 回首青门 路。 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注】金缕:金缕曲,是一首曲调柔美的歌曲。 青门:古长安城门名。 (1)这首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仔细阅读上片,理解词意。 该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春日歌唱的场景;其次,要深入把握,抓住一些重要的意象进行分析,如词中的金缕曲、翠罗衫、点点落红;再次,还要注意一些能够明显交代情感、主旨等信息的关键词,如“去年” “相逢”等。 5、答案:上片勾勒了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 春深时节,海棠花下,女子浅吟低唱,曲调柔美,歌罢落红点点,点缀在翠衣上。 以春景的美丽烘托出了女子的美好。 (2)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 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虚和实在古诗词中有多种表现,如当前客观之景为实,已逝之景、设想未来之景、设想对方、梦境、仙境、誓愿为虚,等等。 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哪是虚写、哪是实写,然后分别概括阐述,最后赏析其艺术效果,可从塑造形象或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等方面入手。 答案:上片是虚写。 写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一位女子,该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美丽非凡。 下片是实写。 词人写 7、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喻为“玉” ,用来表现月光的温润莹洁。 回答本题时,应先点明使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词句分析。 答案:侧面描写(衬托)。 上片写月光下的花园及书斋窗前掩映的竹林,虽然未曾正面落笔,但银辉笼罩下光影婆娑的花木和修竹更加突出了月光的宁谧娟好。 比喻。 用“玉”比喻“月色” ,突出月光的温润莹洁。 虚写(想象 )。 词人沉醉于眼前的月色,油然而生对十五、十六的月亮的神往:不过是十三,月色已是如此美好;到了十五、十六,那月色又该是何等的美好啊。 白描。 语言朴素洗练,近于口语,除了“月色已如玉”一句,其余无一处是对月的细致描写和反复描写,却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 8、样的词人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注意把握诗歌描写的对象的特点。 这首词,描写了书斋、修竹、月色、秋光等意象,从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词人是饱读诗书的人(书斋),他志趣高洁(修竹) 、热爱大自然( 月色、秋光)。 回答本题时,先写出词人形象的总体特征,然后分析这些特征在诗歌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案: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饱读诗书、志趣高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词人形象。 月光朗照下的花园、修竹和书斋既是词人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 在词中,花的芬芳、竹的正直、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比喻月色的美玉的温润莹洁都透露出词人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 10、比手法。 答案:运用了拟人、对比的手法。 拟人: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 ,即题目中的秋风,当它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诗人“君”。 对比:秋风去年与诗人分别,而今听到秋蝉鸣叫又回到诗人身边,今昔对比可见秋风去而复还,时间流逝。 (2)秋天的景物触动着诗人情怀,请结合“动” “开”二字分析诗歌颈联,并谈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解析:赏析诗歌的颈联,首先要理解这两句诗的含意,然后结合“动” “开”二字,分析秋风给诗人带来的振奋之情。 答案: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 ,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奔驰疆场、鸷雕搏击长空的形象,侧面显示出是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的生气。 感情:抒发了诗人壮心不已,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5(2016内蒙古赤峰市高三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后池上刘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本诗后两句中的“忽起” “更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答:_。第三章专题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切忌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 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