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苏武传(节选) 练习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3、,信义安所见乎。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 4、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 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A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一向B扶辇下除,解柱折辕 除:台阶C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亡:死亡D加以老母系保宫 系:拘押解析:选 C。 C 项,亡,逃跑。 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B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C加以老母系保官D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解析:选 A。 A 项, “明年” ,古义为“第二年” ;今义 6、望以情动之。 C从苏武对李陵劝降的答语可以看出,苏武的忠汉,一是知恩图报,二是忠君爱国。 D节选的文字是将苏武的忠君与李陵的叛国对比展现的。 今天看来,苏武的报恩、忠君未免狭隘,但这正是古代仁人志士爱国的基础也是途径。 解析:选 A。 A 项, “先至匈奴且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法错误,原文是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译文:_(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译文:_(3)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译文:_答案:(1)你终究不能回到汉朝,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朝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 (2)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 8、(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乙)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 ”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 忠、孝、智、勇四者立,且死而不朽矣,何流言之所及哉。 ”呜呼。 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惜哉。 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选自白居易汉将李陵论)【注】媒蘖:酝酿之意,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 正确的一项是()A提步卒不满五千 提:率领B抑数万之师 抑:遏止C遽加厚诛 诛:杀戮D设使陵不苟其生 苟:苟且解 9、析:选 C。 C 项,诛,惩罚。 确的一项是()A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 /若义/重于死则视之/ 如鸿毛也B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 则视之如鸿毛也C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 则视之如鸿毛也D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 /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解析:选 B。 联系上下文句意及对偶句式断开即可。 正确的一项是()A李陵战败的地方离边塞一百多里,边塞的人们都听说了这件事。 后来听说李陵投降了,皇上非常生气。 B皇上就李陵投降一事询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为李陵说了许多好话。 C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敌人只是万不得已的事情,他如果不死的话,一定还会想办法报答汉王朝的。 最新海量 11、奋不顾身为国家之急难而殉身,这些都是平素所积累起来的,有国士的风度。 现在起兵一遇不幸,那些保全自己妻儿的大臣随后就对他构陷诬蔑,实在是痛心啊。 况且李陵率领步兵不足五千,深入敌军腹地,遏阻数万军队,敌人来不及照顾自己一方的伤亡将士,就召集全部弓箭手一同围困李陵。 李陵转战千里,箭射光了,路走到了尽头,士兵们赤手空拳,冒着白刃,向北争先同敌人拼命,竭尽他们的力量,即使古代的名将也没有超过他的。 他虽然陷入敌阵而战败,但是他所取得的战功也是足以显露天下的。 他如果不死的话,一定还会想办法报答汉王朝的。 ”(乙)有人说:“武帝不曾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就随便听信流言,一下子就对李陵处以重罚,难道不是对不住李陵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