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第四单元 聆听元散曲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要的一个途径是看看他们的身边人在干些什么,由此肯定会看出点儿端倪。 一般来说,贪官周围总会密集着一帮子诸如老婆、孩子、秘书、司机等身边人,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沆瀣一气。 领导干部要管好自己的身边人,这是党和政府的明确要求。 但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贪官置之度外,铤而走险,把一个个身边人大胆“用”了起来。 像李启红这样,“夫妻腐败”“家族腐败”“秘书腐败”等酿成的“窝案”很可怕,也很危险。 A蛛丝马迹B端倪C沆瀣一气 D置之度外解析:选 D。 “置之度外”,褒义词,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此处应用“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 4、价格”;选项 D,“导致”后面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词语,加上“的发生”或去掉“事件”。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落、飞罩将室内分隔成南北两部分。 _。 中国旧俗,女眷不能在外客前露面,狭窄的北部就是专为女眷而辟。 故布置十分讲究并严格按制陈设南部宽敞明亮家具用材均选名贵楠木及具有天然图案的樱木供桌左右两把太师椅是上座,专为园主和上宾而设旧时为宴饮会客之处A BC D解析:选 A。 文段整体是从“室内”南北两部分先后陈述的。 先总述南部环境,承前“南”字,再依次叙述室南部之用途、布置的格调及具体情形。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张养浩传 5、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 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 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 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首毁淫祠 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 7、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六十二)【注】楮(: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 淫祠:在正神( 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正确的一项是(3 分)()5A尽置诸法,民甚快之诸:各种B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去:离开C水三尺乃止 乃:才D悉以印记其背 悉:全,都解析:选 A。 诸:之于。 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6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B养浩昼则默诵 夜则闭户 9、他的爱戴。 排除这三句即可。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8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直直地站立,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路过华山时祷雨,结果“一雨二日 ”,到官府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 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解析: 10、选 A。 “四顾壁立”是指他家贫如洗,没有多余的财产;文中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 对李虎这样为害百姓的人依法惩办,并不宽容。 10 分)9(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5 分)译文:_(2)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5 分)译文:_解析:文言文翻译的重点是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加之以刑”是介词结构后置;“目”,名词活用为动词。 “率”,带领;“因”,于是。 答案:(1)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你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你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 (2)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 参考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 11、节义。 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 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平章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 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 ”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 人们传说堂邑 13、,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 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 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 14、姓处境非常困难。 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 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 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 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后回答问题。 (7 分)10【双调蟾宫曲】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 卢挚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 几许华年,三生醉梦,六月凉秋。 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 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 【注】卢挚曾于大德七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第四单元 聆听元散曲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
有时是“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有时是“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有时是“请停下,停下你长途的奔波”;有时又是“我可以 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总之,重复中又有变化创造出一种含蓄、朦胧的诗的意境。 c. 第一节: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比喻、对比,以情驭景。
2、时候,真相公布后,谣言还在继续以讹传讹,真相成了“孤家寡人”,甚至真相与谣言相杂,混淆着视听。 因此战胜网络谣言,还要在力度上下功夫。 A滋生 B急不可待C以讹传讹 D孤家寡人解析:选 B。 “急不可待”,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不当。 形容时间急迫 ,应用“迫在眉睫”或“刻不容缓”。 A 项,“滋生”,繁殖、生长出来。 C 项,“以讹传讹”,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D 项
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 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 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 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 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 \39。 醒 \39
3、议论入诗,表达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诗人的观点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而死,李清照评论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这个观点与杜牧完全不同。 你赞同哪一个。 说说你的理由。 答:_解析:这两个观点无所谓优劣对错,是诗人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历史事件做出的评论,无论赞同哪一个,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
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 兼有比兴。 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又云
3、这首元曲在语言表达上以晓畅明白的口语入曲,通俗易懂,直抒胸臆,嬉笑怒骂。 如开首三句,直接道来,对元代社会直言责刺;“老天只恁忒心偏”一句,矛头直指统治者,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讽时讥世的思想。 这首元曲在表现手法上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解析: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结合内容可以看出是对比。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