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李商隐诗三首 练习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3、是“可惜,可叹”,这既是对文帝的讽刺,也是对贾谊遭遇的感叹,同时也借贾谊喻自己的不得志。 对汉代贾谊的遭遇,不独李商隐感叹,宋代的王安石也写过一首题为贾生的诗:4.“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但王安石与李商隐的观点是不同的,请简要说明他们的观点各是什么。 答:_解析:李商隐的观点要借助对“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理解,王安石的观点要借助对“谁道君王薄贾生”这一反问句的理解。 答案:李商隐认为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借贾谊感叹自己的遭遇;王安石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 二、语言运用把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写出最恰当的排列顺序。 看,_,如绿透 5、底色”“敷抹”“点染”是画画的先后顺序,因此第四、五、六处依次选。 答案: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 出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炫出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山岭巍峨起伏,炫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 答:_解析:示例中的三句话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事物各自富有的特点。 符合这个要求即可。 答案:(示例) 草原纵横千里,炫出的是自己宽广的胸怀;蓝天空旷无垠,炫出的是自己明净的苍穹;大海浩瀚渺远,炫出的是自己苍茫的壮美。 一、基础考查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有灵犀一点通( B嗟余听鼓应官去(贾生才调更无伦( D曾逐东风拂舞筵(析:选 D 7、()4.“西风错漏出半生轻叹,秋葭一夜就愁白了头”,上世纪 30 年代的作家陆蠡说得富有诗意。 同样是荻花,王室后裔吟来却满是凄凉:“_。 ”王孙芳草伤心色雪点芦花起白鸥散作江南处处秋片帆一片画中游A BC D解析:选 C。 通过句中“起”可知有帆而来,所以接; 中“散”和“处处”暗含前句的事物之多,所以相接。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56 题。 谒山 李商隐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 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注】谒山:指拜谒名山之意。 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她自称曾在短时间内三见沧海变为桑田。 此诗是诗人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作。 这首诗的前两句抒发了诗人怎 8、样的情感。 _解析:这首诗和李商隐的其他诗一样,情感把握难度是比较大的,可以抓住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字词,如“乏”“恨”等,加以联想推知。 答案:由系日无绳之慨,到水去云回之恨,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比慨叹。 请联系诗歌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_解析:从手法上来看,本诗除了用典,还很好地运用了夸张、想象等手法。 答案:主要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以麻姑为典故,想象通过买下沧海来留住时间;由沧海到一杯春露,将沧海变桑田化为一瞬,这是对宇宙事物变化迅疾的极度夸张,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极度夸张,充分体现出诗人的艺术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使全诗充满新奇浪漫气息。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7。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李商隐诗三首 练习 Word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
3、完成 34 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颔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_解析:此句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分析时要结合诗歌创造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答案:颔联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
不混同:“我”忧时伤世,愤世嫉俗,有骨气,有才情,却又感伤苦闷,多愁善感,但也能超然洒脱,放达不羁,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 “我”的感情的表现方式,一般不是寓情于景的隐的方式, 而是由景生情、直抒胸臆的方式。 如在鱼梁渡头独立江边时,“心里头却兀自感到了一种他乡日暮的悲哀”;在桐君山道观前面,就想“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把浮名虚誉一起抛开。 篇首的直言“中央党帝
3、与主旨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_解析: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从“唱都护歌”和“泪如雨”中把握。 这是一个描写船夫生活艰辛的语句,也是一个抒情句。 答案:这句诗是指纤夫们唱起哀伤的歌,悲痛得泪如雨下。 这是从具体的动作描写中,深入地表现纤夫内心的痛苦,直接地表达了他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诗歌在语言与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_解析:诗歌的语言明白如话,浅显生动。 直接描写了船夫的生活和思想,属于白描手法。
见现在的生活痛苦不堪,惨淡凄凉。 [资料链接 ]: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弟,家常渊源,“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自为墓志铭》) 资料链接:“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 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
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 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和向往。 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 3)双重主题说。 是皇帝也是普通人。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
2、几乎都是议论性的语句,有对比、有反衬、有反问,抒发了词人对桂花的赞美之情。 答案:三、四句用群花对比(衬托),赞桂花为花中第一流;五、六、七句用梅、菊反衬桂花为中秋时节花中之冠;最后两句从评说古人入笔,借批评屈原情思不足,忽略桂花,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34 题。 永遇乐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