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长恨歌教案及练习内容摘要:
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 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和向往。 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 3)双重主题说。 是皇帝也是普通人。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 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 一个完整的故事。 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 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 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 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 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 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 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 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 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 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 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 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 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 (五)如何理解长恨。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 里。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 马嵬坡杨 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 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 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 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 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 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 你感动的是什么。 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 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新人教版选修长恨歌教案及练习
相关推荐
见现在的生活痛苦不堪,惨淡凄凉。 [资料链接 ]: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弟,家常渊源,“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自为墓志铭》) 资料链接:“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 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
3、是“可惜,可叹”,这既是对文帝的讽刺,也是对贾谊遭遇的感叹,同时也借贾谊喻自己的不得志。 对汉代贾谊的遭遇,不独李商隐感叹,宋代的王安石也写过一首题为贾生的诗:4.“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但王安石与李商隐的观点是不同的,请简要说明他们的观点各是什么。 答:_解析:李商隐的观点要借助对“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理解
3、完成 34 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颔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_解析:此句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分析时要结合诗歌创造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答案:颔联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零乱不安的啼鸣,惊而飞出,察看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
2、几乎都是议论性的语句,有对比、有反衬、有反问,抒发了词人对桂花的赞美之情。 答案:三、四句用群花对比(衬托),赞桂花为花中第一流;五、六、七句用梅、菊反衬桂花为中秋时节花中之冠;最后两句从评说古人入笔,借批评屈原情思不足,忽略桂花,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34 题。 永遇乐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3、山,草盛林秀,崖青瀑白;“暖日”可以想象为和煦的、艳丽的、温柔的;“和风”可以想象为微醺的,使人血脉和畅,筋骨舒展。 这首曲子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_解析:仔细分析这首小曲,可以发现 28 字的小曲由 14 个词组成,各自表现了春天的一个景象。 分析时抓住这个特点即可。 答案:全曲共 28 个字,描画了 14 个春天实景,作者把有关的景物排列起来,两字一景,组成一幅幅画面
3、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奡读 o,矫健)”。 月石上生”是怎样体现“硬”而“奡”的。 答:_解析:所谓“硬”“奡”,就是从表面上看给人以牵强、突兀之感,“日月石上生”一句,“硬”在“石上”不会“生日月”,但仔细想来,却大有情理,结合诗人山居的特点分析即可。 答案: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的确“硬”得出奇,但诗人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