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习题 第二单元8杜牧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3、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 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 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 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 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江南,就适意于洒脱地生活,诗意的游走 5、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 江南,安慰着诗人。 诗人,沉醉于江南。 【课内挖掘】杨贵妃吃荔枝唐代李肇撰写的唐国史补一书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 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 ”新唐书杨贵妃传亦云:“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就是指的这件事。 华清宫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寻欢作乐的行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区骊山上。 可以想象,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唐代,靠飞马从广西一带传送荔枝到华清宫是何等的困难。 但是为了讨杨贵妃的欢心,唐玄宗还是下令照办。 【课外运用 7、江是一个有 2000 年历史的古县,也是四川最重要的荔枝产地,而杨贵妃的荔枝,可能就是从这里运往长安的。 杨贵妃乃四川人,其父曾在四川做过多年地方官,正是在四川吃过荔枝,杨贵妃才对荔枝念念不忘,以至于才有后来的唐玄宗为博美一笑而不惜劳民伤财。 合江地处长江之畔,历来为交通要道。 当年,从这里摘下的荔枝,经由泸州、隆昌、资中、简阳,尔后抵成都,再由成都向北,也就进入了著名的古蜀道。 李白曾感叹蜀道之难于上青天,还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其实这只是诗人的夸张之辞。 历史上,从先秦起,虽有群山阻隔,但就在山与山的垭口间,有一条条连接起四川和陕西的秘密通道斗折蛇行。 这条古老的道路从成都北上,经德。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习题 第二单元8杜牧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
力强的一位同学来复述故 事梗概,其他同学做补充,抓住文章脉络(可在课前布置预习) 第一部分( 1)冯兰池要砸古钟。 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地点。 第二部分( 2~80)朱老巩护钟。 其中包括:准备护钟、舍命护钟、护钟失败三个层次。 第三部分( 81~86)朱老巩含恨去世。 (三)根据故事情节讨论: 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来护钟,锁井镇的父老乡亲是如何对待这件事的。 找出反映他人反应的语段,指明朗读
朱自清是 、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 初步探究 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 小组讨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 各有何特点。 认识“通感”。 (讨论课后练习第二题)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当堂背诵。 三、
提示语: 刚才我们欣赏了英国乡村的超然、恬静、幽雅、淳朴、古典,现在我们再来阅读屠格涅夫的《乡村》,品味下俄罗斯的乡村有怎样的风情。 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圈点勾划的方法来快速默读全文,找出俄罗斯的乡村的特点。 学生自己阅读全文,勾划自己所找之处,有问题举手。 老师可根据学生质疑随堂指导。 提问:俄罗斯的乡村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总结板书:安逸、富饶、宁静、美好 二、比较探索
图》问鼎文坛。 三、速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卡片出示应掌握的生字,教师领读: 滹沱 hūtu243。 撅 juē 髭 zī 跳哒 da 仄 z232。 摩挲 suō 2.小组讨论,理清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朱老巩、严老祥、虎子、冯兰池、严老尚等。 环境: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故事情节: 1 段:序幕 2~27 段开端 28~78 段发展、高潮 79~80 段结局 81
造就的残缺美、神秘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丛飞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邰丽华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 峰,那是人生谱写的豁达美、崇高美、坚韧美。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美。 他的美来自于何处。 (外在美和心灵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个性的人对此的认识和感悟是不同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曹明华女士的一篇散文诗《美》,感悟美,发现美„„ (二)作者及作品
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 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 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