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寄欧阳舍人书 练习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3、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A蒙赐书蒙:副词,表敬意B苟其人之恶 苟:苟且C则以愧而惧 愧:形容词,惭愧D警劝之道 道:名词,作用解析:选 B。 苟:假使。 ”字与“生者得致其严”中的“致”字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假舆马 4、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C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解析:选 C。 表“表达,传达 ”。 A 项,表“达到” ;B 项,表“致使” ;D 项,表“达到”。 )A.盖 史 之 于 善 恶 无 所 不 书斯 之 不 远 ,倘 能 从 我 游 乎 )B.一 欲 褒 扬 其 亲 而 不 本 乎 理余 亦 悔 其 随 之 而 不 得 极 夫 游 之 乐 也 )C.恶 人 无 有 所 纪 ,则 以 愧 而 惧以 大 暑 ,又 无 马 ,乃 作 此 行 )D.及 世 之 衰及 来 此 问 荆 人 )解析:选 B。 B 项,他们的;自己。 A 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C 项,因为;D 项,等到。 最新海量高中、1)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译文:_(2)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译文:_答案:(1)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力求刻石立铭,用来向后代夸耀。 (2)撰写墓志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而不写,又因为是他的子孙所请托的,倘若写上墓主丑恶的东西,就是不合人情,于是墓志铭开始不真实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苏洵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 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 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 6、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 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 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 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 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 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 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矣。 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 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七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 而视与 8、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选自 唐宋八大家散文集 ,有删改)正确的一项是()A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 度:思量B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 间:离间C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 胜:超过D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是:这样解析:选 D。 是:正确。 恰当的一项是 ()A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 /人之言固当然者 /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B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 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C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 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D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 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解析:选 B。 根据“也” “者 9、”等虚词及句意断句即可。 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与范公、富公等被贬谪到各地的时候,作者的道德学问还未修成;当他亲眼见到这些事情后,就经常神情恍惚地忧愁仰天叹息,非常失望。 B作者认为,以前众多的君子因有好人推荐才被朝廷任用,所以只要世上有好人,自己就可以修好心性,使道德学问有所成就,等待任用,不会有遗憾。 C作者在年轻的时候,不学无术,一直到二十七岁才读书;此时,他明白自己年纪大了,于是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学问差得太远。 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曾经烧光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再取出孔子、孟子等圣人贤人的文章整天阅读,时间长了,读得更加精通,胸中豁然明朗。 解析:选 C。 C 项后一个分句表述 11、的人处在世上,有聚合必有分离,有分离又必有聚合。 过去天子正当有意于治理天下的时候,范仲淹公在宰相府,富弼公当枢密副使,执事您与余靖公、蔡襄公任谏官,尹洙公奔走于上上下下,在边防要塞施展才能。 正当此时,天下的人,哪怕是具备毛发丝粟一样微小的才干,都纷纷起来,合成一股力量。 而我苏洵自认为一己的愚笨无用,没有能力自我奋起,参与于众人之间,所以退下来修养身心,寄希望于大道将会成功,从而可以再次见到当代的贤人、君子们。 不幸的是自己的道德学问还没有修养好,范仲淹公西去,富弼公北上,执事您与余靖公、蔡襄公等,又被分别派到四面八方去,而尹洙公也失去了权势,四处奔走充任小官。 我苏洵那时正在京中,亲眼见到了这些事 12、情,无可奈何地只能仰天长叹,认为这些人离开朝廷,即使大道有成,也不足以为之庆幸。 进而我又想,过去众位君子进入朝廷,一开始,必然是有好人推荐的;现如今,又必然是有坏人离间的。 当今的时势,要是不再有好人,那就完了啊。 而如果不是这样,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姑且修养我的心性,把自己的道德、文章修养得很好再来等待那些好人,又有什么妨害呢。 我苏洵年轻时不学习,活到二十七岁,才知道要读书,和有学问的人一起交往学习。 年龄既已老大了,却又不去刻意严厉付诸行动,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但看到和自己同列的等辈,又都不如自己,于是觉得自己可以了。 后来穷困得更加严重,就拿古人的文章来读,开始觉得古人所发言论,与自己有很。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寄欧阳舍人书 练习 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