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与尹师鲁第一书 练习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3、朋友待之也,其所为何足惊骇。 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 师鲁又云非忘亲,此又非也。 得罪虽死,不为忘亲,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 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 忽见吾辈作此事,下至灶间老婢,亦相惊怪,交口议之。 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问所言当否而已。 又有深相赏叹者,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 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 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 有义君子在傍,见有就死,知其当然,亦不甚叹赏也。 史册所以书之者,盖特欲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 幸今世用刑至仁慈,无此物,使有而一人就之,不知 4、作何等怪骇也。 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 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 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 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疑修有自疑之意者 意:意思B布在世间,相师成风 布:布置C则趋而就之 趋:去,赴D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 绝:闭紧解析:选 B。 布:遍布,到处是。 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今 而 思 之 ,自 决 不 复 疑 也 使 知 事 有 当 然 而 不 得 避 尔 )B. 其 所 为 何 足 惊 骇 得 罪 虽 死 ,不 为 忘 亲 )C. 然 士 有 死 不 失 义 然 师 鲁 以 修 有 自 疑 之 言 )D. 非 以 朋 友 待 之 也 6、原因,不表结果;今义是表示因果关系。 1)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 译文:_(2)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 译文:_(3)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 译文:_答案:(1)但是,你说我对朋友的为人不清楚,你的这种看法好像不了解我的心。 (2)但那些正直敢言的人宁可死也不牺牲道义,他们走向这些刑具就像去赴宴、睡觉那样从容。 (3)(我)住在清静偏僻的地方,每天注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罢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 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至其忠义之节 8、奏起为经略判官。 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 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 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 息戍二篇行于世。 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得疾。 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 9、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正确的一项是()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B处穷达,临祸福 穷:贫困C知伊阳县 知:掌管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解析:选 B。 穷:困境。 恰当的一项是 ()A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 /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 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B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 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 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C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 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享年四十有六以卒D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 /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解析:选 A。 可根据重要 11、“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这一说法错。 原文表述的是都未能施行。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译文:_(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译文:_答案:(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参考译文: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 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 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赞师鲁的人未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