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有教无类教案内容摘要:

西,这就是孔子。 后面的一段《论语》证明了这一点: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 ”孔子说:“可以。 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 ”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 ”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说到过去,你就 知道未来。 ”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循序渐进。 另一则,讲的是孔子的非常有侠气的弟子子路。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子路曾经问孔子 :听到了就去做吗(闻斯行诸)。 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做(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听到了就去做吗(闻斯行诸)。 孔子说,当然,听到了就该去做(闻斯行之)。 这下子公西华不懂了。 同一个问题,怎么会有两种答案呢。 所以他对孔子说:“赤也惑,敢问。 ”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就是冉有。 由,就是子路。 退,就是退缩。 兼人,就是勇为。 冉有这个人,大约比较瞻前顾后,因此孔子鼓励他勇往直前。 子路这个人,则胆大妄为,因此孔子告诫他不要听风就是雨。 孔子的因材施教, 这条记载就是证明。 四、课后思考。 从课文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途径是什么,也就是说他的教学方法有几种。 第二课时 一、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 —— “因材施教”。 那么,孔子是通过哪些途径因材施教,教什么,效果又怎么样呢。 二、教育目的。 孔子为什么兴办私学。 为了敛财。 显然不是,孔子是有他的想法的。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作为上层建筑的“周礼”,在一些 方面已显露出不能与新兴的生产力相适应,需要进行改革。 孔子的政治活动就是对“周礼”进行维护和改革。 所以《论语》中很多地方提到了“为政”的事情。 孔子怎样才能参与政治或者影响政治呢。 有两个办法,一是游说君主,游说的对象,包括国君,也包括执政的大夫。 据钱穆先生《孔子传》和李零先生《丧家狗》,公元前 517年,即孔子三十五岁那年,他到过齐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岁),到公元前 484年(孔子六十八岁),周游列国十四年。 出国的目的,一是“从政”,二是“为政”。 也就是说,如果有可能,孔子希望能在某个国家做官,实施自己 的政治主张。 如果做不了官,则希望能够游说执政者,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 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 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 孔子第一次出国,见了齐景公;第二次出国,在卫灵公、陈涽公、卫出公那里做过官,见过楚国的叶公,还打算见赵简子和楚昭王。 但孔子的官做得并不开心,事也办得不顺。 据《史记孔子世家》,齐景公想用他,被晏婴拆台;楚昭王想用他,被子西拆台。 齐景公原本是要把尼谿(尼溪)之田封给孔子的,晏婴如此这般一说,齐景公就变了卦,对孔子就敬而远之了(敬见孔子,不问其礼), 后来干脆客客气气地把他打发回去。 齐景公的做法也很绝。 他先是谈待遇,说季孙氏那样的薪水寡人可是开不了。 然后是找借口,说寡人老朽,没法用先生(此事《论语微子》也有记载)。 孔子只好回国。 同样,楚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