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原毁 练习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3、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 4、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A其待人也轻以约 约:简约B就其如舜者 就:仿效,追求C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重:严格D即其新不究其旧 究:探究解析:选 D。 究:追究。 )A闻古之人有舜者则或咎其欲出者B求其所以为舜者所以游目骋怀C后世无及焉盘盘焉,囷囷焉D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选 A。 代词,的人; B 项,表原因/所用来的(方式、礼节等);C 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D 项,语气词/通“于” ,引出比较的对象。 )A “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 6、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译文:_答案:(1)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不会怠慢;宽而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2)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技能的人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 ,言在不称徵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 、 丘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 8、守也。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 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徵在” ,孔子说“徵”的时候不说“在” ,说“在”的时候不说“徵”。 不讳嫌名:写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 下文“浒” “势” “秉” “机”和“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释错误的一项是()A贺不举进 9、士为是 举:推荐B和而倡之 和:附和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止:到达顶点D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超过解析:选 A。 举:考取。 恰当的一项是 ()A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 /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B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 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 为可邪/为不可邪C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 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D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 /贺举进士为可邪 /为不可邪解析:选 D。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邪”为语气词,后面应断开,排除 A、C 项,比较 B、D 项明显排除 B 项。 正确的一项是()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 11、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 译文:_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分别是文言实词和句式。 “明白”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辩论清楚;“且” ,将要;“宜” ,如何;“如何” ,怎样。 答案:(1)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 (2)周朝时有一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一个人叫杜度,像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子女如何避讳呢。 参考译文:我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勉励他去考进士。 李贺应进士试很引人注目,同李贺争名的人出来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 ”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纷纷附和,众口一声。 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 ”我回 12、答说:“是的。 ”律文说:“凡双名不专讳一个字。 ”解释者说:“孔子的母亲名徵在 ,孔子在说徵的时候不说在 ,说在的时候不说徵。 ”律文又说:“不讳声音相近的字。 ”解释者说:“譬如禹之与雨 , 丘之与蓲之类就是。 ”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 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试问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吗。 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 春秋中对人名相近不避讳的事例,也没有加以讽刺。 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 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 周朝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