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4)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限时集训内容摘要:

4、图(图 ),完成 1011 题。 图 10图中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有()A地壳下降、流水侵蚀 B地壳抬升、流水侵蚀C地壳下降、流水沉积 D地壳抬升、流水沉积11早期的人类遗址多出现在河流阶地,早期人类选择在河流阶地居住的最主要原因是()A水运便利 B便于农耕C军事防御 D文化传统我国 L 县县城东西长约 8 千米,南北最宽处约 500 米,最窄处不足 100 米。 读 L 县县城城区及周边地区地形图(图 ),完成 1213 题。 图 12该县城区形态呈条带状分布主要是因为()A山脊地带,地势较平坦B地势较高,气候较凉爽C河谷地区,受地形限制D地势低平,交通较便利13对图中城区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 7、靠下的岩石形成越早,依次为页岩、砂岩、石灰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其应在其所切穿的岩层之后形成,故花岗岩最后形成,B 正确。 3C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大陆漂移板块构造海底扩张学说。 地质演化过程是“先生长后消亡”,最后是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地缝合线,内力作用渐进入休眠期时,在外力作用下,高山被侵蚀变低,但地缝合线仍在,最后板块处于休眠静止期,孕育新一轮的地质演化过程,故选择 C。 4D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马里亚纳海沟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故对应的是 h;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故对应的是 f;东非大裂谷是裂谷期形成的,故对应的是 e。 故选择 D。 5C解析 阅读材 8、料,理解题目中“腰身”“全裸”是在描述当地植被覆盖情况。 湿润地区植被覆盖率高,之所以露出“腰身”,与山体地势陡峻,植被难以生长有关。 6A 解析 干旱地区降水少、风力大,对岩石进行破坏的外力作用以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为主,A 项正确。 7C解析 构成图中中山山地的岩石为花岗岩,山体两侧断层发育,属于断块山。 8A 解析 P 区域处于山间盆地,地势较平坦,盆地内基岩上覆盖的砂砾岩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土壤条件,A 正确。 9C解析 温泉多位于断层发育地带并且地下水资源丰富处。 图中丙地断层发育,地球内部的热能容易散出。 丙地表层岩层为透水的砂岩,北侧及底部为不透水的花岗岩,南侧结晶片岩为不透水的变质岩,故丙地地表水 9、下渗后在当地富集,地下水资源丰富;丙地北侧砂岩断裂下陷,使丙地地下水承压,沿断裂面上涌形成温泉,C 项正确。 10D 解析 从图中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阶地的高程在不断升高,阶地呈现一层一层的堆积状态,可以判断图中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地壳抬升和流水沉积。 11B解析 早期的人类遗址多出现在河流阶地,是因为河流阶地土壤肥沃,而且靠近河流,灌溉方便,利于农耕,B 项正确。 12A 解析 根据图中等高线分析,城区所在位置海拔高,是山脊部位,地势较平坦,城区沿山脊分布,呈条带状,A 项正确,C 项错误;地势高低不是城区形态呈条带状分布的原因,B、 D 项错误。 13C解析 图中城区南北两侧等高线较密 10、集,说明坡度大,容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C 项正确。 图示城区地势高,暴雨、泥石流、洪涝灾害主要威胁低洼处,对地势高处威胁少,A、B、 D 项错误。 14(1)平原面积广阔,平原上有丘陵、山地分布;地势总体特点是西高东低;西部是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中东部是冲积低平原;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 (2)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自西向东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 形成原因:黄河冲出山口后,进入地壳下沉的冲积平原,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流速变慢,搬运能力减弱,促使从黄土高原带来的大量物质以山口为起点向外沿程逐渐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 (3)黄河的中游黄土高原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