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7)农业区位选择与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限时集训内容摘要:

5、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1)估算图 中两地10 积温的差值范围,并分析与 地比较,地10积温高或低的原因。 (2)据材料一,说出图中粮食作物分布的主要地形区,并简述其自然原因。 (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东北地区粮食单产低、商品率高,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请你为东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提几条建议。 15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马铃薯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的适温是 1618,地下薯块的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的土壤环境。 我国甘肃定西马铃薯质优价廉、产量大,种植技术在国内首屈一指。 目前该地借助位于“丝绸 7、此结合图中信息和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特点即可确定结论。 4D 解析 结合图示知,该岛河流呈放射状,说明地势中高周低;结合经纬网知该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东多西少;太阳辐射受天气影响,为西多东少;该岛地处低纬度大洋西岸,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较大。 5A 解析 甲地地势高,气温较低,最易受寒害影响。 6A 解析 结合该岛所处地理位置,知其终年受西风带控制,该岛东部地处山地背风坡,降水较少,阳光充足,适于土豆生长。 7B解析 该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大面积种植土豆容易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8D 解析 结合图示知, M 区域位于三江平原,该区域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农田和建设用地不断增加, 8、从而使湿地调节自然环境的能力不断减弱,导致气候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加重,洪涝灾害频率增加。 9C解析 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应退耕还湿,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绿色农业生产发展。 10C解析 结合经纬网知,丹麦的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于多汁牧草的生长,为乳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饲料,乳酪和奶粉成为该国主要出口农产品。 11D 解析 A、B 两农业区纬度差异明显,B 农业区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谷物生产比重较 A 农业区的大。 12D 解析 从当地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该地 1 月均温大于 0,应位于亚热带;该地坡地比例较大,说明地势起伏较大。 综合以上分析即可确定正确选项。 13A 解析 该 9、地为丘陵地形,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发展立体农业,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起到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环境效益。 14(1)5001500。 原因:地位于平原,海拔低,热量条件好;地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所以地10积温高于地的。 (2)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 自然原因:东北平原,平坦开阔;夏季热量丰富,雨热同期;松花江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3)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气候生长期短,只能一年一熟,所以单产低。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或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所以粮食的商品率高。 (4)(发展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品种 10、;(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治理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 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解析 第(1)题,根据等值线图判读方法读图知,地积温为 30003500,地积温为20002500,根据交叉相减方法即可得出二者差值范围。 从地形和冬季风的影响说明地积温较高的原因。 第(2)题,结合图示农作物分布知,东北地区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 从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等方面说明自然原因。 第(3)题,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复种指数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