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中庸之道教案设计内容摘要:
看病吃药,如果一个病人吃药“过量”,便会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而用药“不及”,不过是延缓病愈时间而已,并未对身体造成伤害。 此类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生 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应是“过”高一着。 譬如下棋时,如能深思熟虑,想上个七招八招的,肯定比想不了一招二招的人要下 得好。 无庸讳言,一个聪明人就比一个愚笨者要好得多。 生 3:我也不同意你的观点。 一个人智力的好坏,是由先天的因素所决定,智愚是人的智质程度,与中庸无关。 因为中庸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你不该牛头不对马嘴的。 生 4:我觉得“中庸”一点来讲,“过”好还是“不及”好,应看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简单下一结论„„ 为此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探讨“过”与“不及”的关系究竟谁更胜一筹。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为激烈,许多同学也说得言之凿凿。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态度,当子贡问他“然则师愈与”时,孔子毫不犹豫地下了一个结论:“ 过犹不及”。 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与做得不够,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做好。 好比射箭,你发力太大,把箭射得很远,远远越过“鹄的”,或你发力太小,把箭射得过近,远远不及“鹄的”,这射得“过”与“不及”,其本质是相同的:皆是不中“鹄的”。 为人处世时如何做到中道呢。 孔子认为应“无过、无不及”,是为适中的原则。 接下来,请大家齐声朗读 ,进一步体味君子的中庸之道。 师:联系课文注释,请思考君子在为人处世时,如何来体现中庸之道的。 生:君子“义之与比”,以义为处世的准则,既不亲近谁(“无适”),也不疏远谁(“无莫”),以此显示中庸。 板书:无过、无不及 [适中原则 ] 无适、无莫 四、布置作业: 尝试背诵 、 、 、。 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鲜”“原”“贼”“过”“适”“莫”“之”“而”等)。 第二课时 一、继续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 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 : 师:孔子认为最好与“中行”(指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进行交往,如果不得已而求其 次,必须与“狂狷”之士进行交往。 狂,课本注解为“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 孔子又说“狂者进取”,那么有谁能举出“狂者”的例子。 生 1:天龙八部中有个梦求复国的慕容复,尽管振兴燕国,在他人看来尽是痴人说梦,他的追求终为黄粱一梦,但其执着狂热,可谓一个不折不扣的“狂者”。 生 2:我认为世界名著塞万提斯的《堂诘柯德》,其主人公堂诘柯德也算得上是一位“狂者”。 他作为一个穷乡绅,以恢复灭亡了的骑士制度为已任,效法古代骑士,单枪匹马周游天下,行侠仗义,想打尽天下之不平„„透过他的顽强与执着,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狂者”。 生 3:孔子曾在陈,发出过“吾党之小子狂简”感慨,由此看来孔门之士大多为狂士,他们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始终不改出道时的志向„„ 师:各位都举得。新人教版选修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相关推荐
2、条件。 (3)简述丙地栽植辐射松和发展纸浆出口的自然优势。 )数字信息:数字信息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绝对数值,体现某地理要素的状态,该类问题多从地理要素的定性角度进行考查;另一类是变化数值,一般由一组不同数字组成,体现地理要素的变化特征,该类问题多考查地理要素随时间或空间的变化及区域差异。 (2)自然地理要素信息:包括材料中涉及的所有自然地理要素,这些信息包含在题干、图示、图例中。 如气候
教学目标 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 分析小说内容和主题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的呈现作用 认识小说主题的选择与开掘以及主题观的演变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运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的途径 浪漫主义、寓言、象征等手法的赏析 三、 课时安排 2 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 一、 由学生介绍高尔基。 教师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识。 二、 由学生 口述《丹柯》的故事
7、仍较高,此时可能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干燥度高,最易发生火灾。 5D 解析 结合区域轮廓知分别位于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印度半岛和我国江淮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地为热带地区,冬季温度较高;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毛竹生长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 6B解析 甲地受秘鲁寒流影响,沿岸形成沙漠气候,不适于毛竹生长。 7C解析 茂盛的竹林及其发达的地下茎会大量吸收地表土壤养分和水分,占据有限空间
出了家庭。 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 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 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 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 他虽然恨高老太爷
文明深厚的文明底蕴等。 由高到低(由领导层到普通民众),由点到面(由北京到中国国情、中华文明) ,材料组织条理清楚,次序井然。 ( 2)叙事线索清晰。 材料组织得当,自然叙事就会清楚。 从这篇通讯整体来看, 作者采用时间顺序进行叙事 :旧中国屈辱的境况(即“曾经的坎坷”,中国在奥运会上的悲惨遭遇)—— 新中国民族的振兴(即“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中国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到世界公认的体育大国
洲西涧》导入,媒体展示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引出作者。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师补充文章背景。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 ”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以此导入课堂学习,既复习了要求背诵的古诗又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 对作者的介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