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 第13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创新模拟试题(含答案)内容摘要:

3、16福建四地六校三联)右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据此完成 34 题。 3维持这一“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关键是(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4哈尼族人的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解析第 3 题,该生态系统位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南方地区,森林在这一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如果森林被破坏,将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此处的农田、村寨、河流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第 5、)A 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解析第 5 题,依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含义,可知该系数越大表明人均耕地越大,则人地关系越不紧张。 结合图中 2000 年和 2008 年数据,可看出在 1 300 米以下地带,该系数明显变小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第 6 题,图中显示,在 1 900米以上地带,2008 年较 2000 年系数变大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理论上可能是由于在此高度上大量开垦耕地,或人口迁出所致。 结合这两个年份国家政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等)与经济发展情况,最有可 7、该区域19752005 年间耕地重心变化图,回答 910 题。 9该时段耕地布局总体呈现()A东进 B南下 C西扩 D北上1020002005 年间耕地重心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A土地沙化 B耕地撂荒 C退耕还草 D自然灾害解析第 9 题,总体看,耕地重心向西移动了,说明耕地布局呈现西扩态势。 第10 题,20002005 年耕地重心自西向东移动了,说明西部耕地减少了。 该地耕地资源紧缺,一般不会出现撂荒现象,同时在 5 年时间内不会突然沙化,故最有可能是因为实施退耕还草。 答案015广东广州二模) “亚洲绿色城市指数 ”是从能源供应和二氧化碳排放、土地使用和建筑物、交通、垃圾、水资源、卫生、空气质量 10、松软沉积物海底、水温 10以上的水域,是长距离洄游、经济价值高的一年生长型虾类。 在“渤海沿海黄海南部深水区”之间洄游。 洄游对虾在渤海沿海产卵繁殖,黄河三角洲沿海幼虾成活率高;20 世纪 80 年代渤海对虾资源几乎衰竭,90 年代随着人工繁育虾苗放流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虾产量有明显的增加。 下图示意渤海西南部及黄河三角洲地区。 (1)分析黄河三角洲沿海水域适宜幼虾生长的条件。 (2)阐述黄河三角洲沿海对虾秋季向黄海南部深海区迁移的原因。 (3)推测虾苗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4)针对渤海对虾资源减少的现状,请你说出促进渤海对虾发展的措施。 答案(1)河流入海口附近,河流携带大量无机盐注入,浮游生物大量繁 12、国的两条母亲河B长江又可称为黄河C下游人为滥伐林木,对两条河流的水文影响较大D人为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导致长江含沙量增加2针对图示现象,最有效的整治措施是()A退田还湖B中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C跨流域调水D修建水库,加固堤坝解析图示漫画说明长江含沙量增加,水文状况变差。 这是因为河流中上游滥伐林木,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加剧所致,所以其最有效的整治措施应当是保护中上游植被,建水土保持林。 答案接 2015新课标,37(3)富营养化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缓流水体,引起藻类等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体受到污染的现象。 2015 年 1 月香港近海频现荧光藻类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