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解题方法探密系列精华讲义(2)化学选择题解法(Word版,含答案解析)内容摘要:
2、学选择题的一般程序是:1. 认真审题,读懂“题干”和“问句”的含义;2.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抓住关键,找到突破口;3. 转换思维方向,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去伪存真,准确求解。 根据化学选择题的特点,解答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直接判断法这是解化学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解题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出结论。 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正误型”选择题。 例 1. 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白烟B.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无气味气体C.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放出大量的热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4、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非金属单质是由一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所以正确答案为 A。 (2)筛选淘汰法 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筛选,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 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概念、原理类选择题,也常用于解答组合型选择题。 例 3. 下列生活经验中不正确的是( )A. 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B. 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C. 用钢丝球洗刷铝锅脏物D. 用含 氢氧化铝 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解析:本题是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题,涉及物质的溶解性、酸与盐反应、酸与碱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化学原理和规 5、律的理解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题目要求从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同学平时练习较多的是 B、D 两个选项,其中 B 选项的化学原理是酸与碳酸盐的反应,而 D 选项的化学原理是碱与酸的反应,显然都是正确的可以淘汰;A 选项是课本 物油不能溶解在水里,但能溶解在汽油里”的应用,也能确定是正确的;通过筛选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为 C。 例 4. 以铁、氧化铜、稀硫酸三种物质为原料制取铜,有两条途径:2u。 若需制备相同质量的铜,在实际过程中,两条途径所消耗的有关物质质量相等的是( ). 2题考查考生对铁、氧化物、稀硫酸、铜的相互关系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及操作要领的掌握。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一个重要的操作 7、管内水位上升的高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图 1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气体的溶解性知识。 粗看似乎难以下手,仔细审题后发现“水位上升”是此题的题眼。 水位上升是由于试管内气体溶于水,使试管内压强减小造成的,于是题干可转化为“气体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从而迅速选出正确答案 C。 例 6. 下列反应肯定不能生成无氧酸盐的是:碳酸盐溶于酸,酸性氧化物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溶于碱,碱性氧化物溶于酸,碱性氧化物溶于水,金属溶于酸A. B. C. 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物质分类及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的掌握,综合性很强。 我们知道:金属与无氧酸、碱与无氧酸、盐与无氧酸、碱性氧 8、化物与无氧酸若反应则一定能生成无氧酸盐,那么金属与酸、碱与酸、盐与酸、碱性氧化物与酸若反应则可能生成无氧酸盐。 因此,解此题的关键是将题中的“肯定不能生成无氧酸盐的是”转化为“可能生成无氧酸盐的是”就不难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A。 (4)分析推理法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运用化学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此方法常用于解答原理类、计算类、图表类选择题。 例 7. 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物质 X Y Z g 4 10 1 21反应后质量/g 0 12 15 待测已知 X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n,Q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n,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高考化学解题方法探密系列精华讲义(2)化学选择题解法(Word版,含答案解析)
相关推荐
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 战争结果如何。 ③ 为什么。 明确: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① 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 ②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③ 结果攻城失败。 “环而攻之而不胜”。 (板书) ④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① 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 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3、为何直接求出的不是质量之比或体积之比呢。 元素的平均原子量在数值上等于原子的平均摩尔质量,与平均分子量同理M M AA%M BB%n A/A M A 需找出 M 的量纲,其分母为 可能为质量之比或原子的体积之比1o 若题目要求两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之比,可先用十字交叉法求出物质的量之比后,再分别乘以各原子的摩尔质量 2o 若提供的是两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分数 A%、B%, 要求元素的平均原子量
2、考性,综合性程度很高,内容跨度大,知识的串联性强,只要抓住关键,搞清题目的条件和要求,在此基础上题目的新要求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进行有关知识的整体思维,答案就能顺利推出。 【例 1】 臭氧(O 3)是一种有点腥气味的淡蓝色气体,它具有比氧气更强的氧化性。 已知臭氧能使润湿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反应中有氧气生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中氧化产物是 ,还原产物是。
2、“物料” ,就是物质。 从物质的形态而言,有宏观意义上的物质,又有微观意义上的粒子。 当谈到“物料”守恒时,对宏观物质而言,主要是质量守恒;对微观粒子而言,则主要是与物质的量挂钩的元素守恒。 (一)质量守恒在此探讨的质量守恒,已不再是狭义的质量守恒定律,它涵盖了物理和化学两种变化中的有关守恒关系。 往在化学变化前后存在某一方面的守恒因素,利 用 这 些 因 素可 省 时 省 力。 例 1
2、特殊的值即极大值和极小值,根据极大值和极小值来确定问题的所在范围。 例 1:己知相对原子质量: a 为 23;K 为 39; 85。 今有某碱金属 R 及其氧化物 混合物 足量的水,充分反应后,溶液经蒸发、干燥,得 16g 固体。 试经计算确定是哪一种金属。 解:设 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M 假设混合物全是碱金属,则有2R + 2= 2 M 2( M+17) 16g 解得: M=有+ =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 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 嘹 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 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 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 有那么多的事物。 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 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