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内容摘要:

2、)A技术革命的开始B殖民霸主地位确立C重工业成为主导D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2016四川资阳二模35)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 该状况反映出()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C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D亚非拉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最大3(2016四川资阳二模33)在英国工业化时期,商人购买土地,成为土地阶级的成员,继而确立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银行家把财富转化为地产、取得贵族身份、融入土地阶级的进程加快;工业家将资金注入地产业,获得乡绅或贵族的头衔,融 3、入土地阶级。 当时英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社会普遍存在贵族情结B思想的进步落后于经济的发展C土地承载了社会政治价值D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已形成4(2016四川绵阳二模34)1813 年,英国议会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 国会又于 1833 年完全取消了该公司贸易业务,把它变成了一个“受国王委托的”在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政治军事和行政机构,期限为 20 年。 这反映了()A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C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5(2016四川绵阳二模33)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 4、克里奥尔(词原意是“混合” ,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 这种语言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西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B欧洲国家加速商品输出C文艺复兴在西欧的扩展 D欧洲工业革命纵深推进6(2016四川成都一模34)据估计,16 世纪,英国一些富裕农民从贵族手中承租大片土地,再雇工经营,其收入达到土地租金的 10 倍。 大约同时期的中国,地主雇工经营所得收入不足以超过地租收入,甚至不如地租收益。 较之于中国,当时的英国更易于()A抑制农村社会的贫富分化B推广大农场经营方式C迅速平衡城乡人口的分布D稳定农村社会阶级结构7(2016四川内江三模31)19 世纪最后 6、中发现更为重要的动因,他们认为,11 世纪开始,西方人对东方的香料、丝绸及各种工艺品需求大增,而东方人却对西方的商品不感兴趣。 西方靠输出贵金属来维持与东方的贸易,几百年间都是如此。 15 世纪,威尼斯商人经奥斯曼土耳其每年运往西欧的胡椒总量在 7501000 吨,价格一般要提高 810 倍。 这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满意,特别是热那亚人,他们要另辟蹊径,自己到东方去运来香料赚钱,为了与威尼斯竞争,他们的资本和人才流向葡萄牙和西班牙。 摘编自王加丰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题等运用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观点进行探讨。 (要求:观点明确,充分、准确运用材料及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8、要求。 计量研究方法可以拓宽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 图 8 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 图 8 提取其中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比重走势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 分)4(2016四川绵阳二模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 世纪 20 年代出现的丝茶贸易地位的互换不能单纯视为中国两个出口货品的消长,内中包含深巨的“历史意义”。 哈孟德夫妇指出,丝绸让位给茶叶表明:“在横过大西洋或是绕过好望角行驶的船舶上,所运的货物不是为宫廷或教堂而是为小巷和农户而预定这一天的到来,标志着世界进入近代体系的一个重要阶段。 因为只有当资本能被用来生 9、产人民大众所消费的货物时,近代规模的资本主义制造才有可能。 ”从为上等人提供华绸锦缎到为大众提供日常饮料,易代的确是历史性的。 丝茶贸易地位的升降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巨变。 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福建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水果产业。 据记载,在厦门西面,靠近漳州的河谷平原,水果是一项重要又富有特色的产品,漳州地区的香蕉、柚子深受厦门市场的欢迎。 出口的柚子是新鲜的,出口的桂圆和荔枝则是干货。 福建的海外华侨特别喜欢来自本省的桂圆干。 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 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 20 万元 11、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丝茶贸易地位互换的原因及影响(10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 (15分)5(2016四川自贡一模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是中华人口急剧增长的时期。 明代人口官方记录最高为 6 千万,但估算实际应该已达 1 亿,明末可能已达 l 亿 5 千万。 明清之际,战乱频仍,人口有所耗减。 到清代升平日久,人口又迅猛上升,康熙末年(18 世纪 20 年代)又达 1 亿 5 千万,18 世纪末,人口增至 3 亿,而到 1840 年,人口已到了 4 亿。 人口如此迅速增长,说明当时经济发 12、展,社会生活条件改善,另一方面,清代实行“摊丁人亩” ,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政策,使人民不再因为逃避赋役而隐匿人口,人口统计数字比较确实,也是人口数目增加的重要原因。 人口的增加对资源形成了压力。 在清代反映为地少人多,粮价腾飞,使乾隆皇帝(17111799)也为之忧虑,而且他还注意到,粮价本应随着年成丰歉而涨落,可是现在却一直上升,有涨无落。 人口学家如洪亮吉(17461809)也指出,物质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必然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出现大量失业人口(游手好闲者),教育普及程度下降,成为产生社会动乱的根源。 要解决这种矛盾,洪亮吉认为或者是水旱疾疫之灾使人口减少,或者是发展生产, 14、程中,由于其内在素质和传统文化诸关系,逐步培育出这一有着细胞系统构造的胚芽,且在有关历史条件下茁壮成长。 而中国古代乃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不存在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相关基因,那种主要将当时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和规模状况作为萌芽单一标志的认定方法,其萌芽认定概念本身就是极为片面的。 杨师群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实属伪问题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地区的某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其中以江南丝织业和棉纺织业最为明显。 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对欧洲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推动作用。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