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内容摘要:

2、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2005年德国把这个信条刻在德国政府大楼上,以纪念爱因斯坦逝世 50 周年。 这说明()A民主与法制是人类社会不懈的追求B相对论得到了美德两国的认可C爱因斯坦崇尚民主、自由和科学D德国政府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二、非选择题1(2016四川资阳二模48)(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邓演达(1895 年 3 月 1 日1931 年 11 月 29 日),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1930 年召集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 邓演达 1927 年 2 月6 月的一些讲话:“中国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农民的解放。 ”“中国被压迫的农民在百分之 3、八十以上,中国的革命,就应该有代表这百分之八十以上劳苦民众要求的实在性。 ”“鼓励农民要联合一切革命力量,勇敢起来投入斗争,将来必可造就一个农民世界”。 “当前革命进程中要解决两个最大问题,即农民问题及土地问题。 ”关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邓演达把“平民革命”的领导责任托付给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第三党)。 邓演达充分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但反对在农村建立根据地,把希望寄托于具有投机性质的“策反”上。 主张实行“耕者有其田” ,却不同意中共用强力手段解决土地的办法。 国民革命失败后出现了十分奇特的现象:中共的反思和探索具有极大的盲动性,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但由于坚决搞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革命力量 5、)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6 分)(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9 分)3(2016四川眉山、广安、遂宁一模48)(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潘恩在 18 世纪 90 年代早期曾经 6、写道:“如果我问一位美国人他是否想要一位国王,他一定会断然反驳,并且会质问我是否把他当作白痴。 ”潘恩相信, “人的心智一旦被启蒙” ,就再也不会回复到“黑暗的状态”:“面纱一旦被撕破,就再也不可能被修复了。 ”因而,美国革命以永远不可能倒退的方式, “向这个世界投下了一束直射人们内心的光辉”。 政治春天中的第一枝蓓蕾,或迟或早,都必然会在整个欧洲迎来一个“政府全面革命”的“政治夏天”。 一旦无知和迷信被驱散,一旦政治意识被唤醒被推广,一旦人们“通过自身的有用性开始感觉到他们的重要性,感觉到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权利” , “就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去统治他们了”。 唯一的问题就是革命是要像在法国所 7、发生的那样采取疾风暴雨的方式;还是应该如美国革命, “平缓,理性,并且无须付出太多的代价”。 摘自美杰克P格林孙炳辉、郑寅达潘恩、美国与政治意识的现代化(1)根据材料概括潘恩的观点并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9 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潘恩的宣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6 分)4(2016四川资阳一模48)(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剐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为心。 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观历次进贡表文云:“凡本国人到中国贸易,均蒙大皇帝一体公平恩待”等语。 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 9、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奇克鲁奇克伦威尔的历史材料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的,然而却由于他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们对克伦威尔“怀着巨大的敬意”的主要理由(3 分)(2)材料二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1 分)其依据是什么。 (1 分)对此你有何认识。 (3 分);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2 分)答案一、选择题选择题1.(1)相似:接受马列主义暴力革命、阶级斗争学说;不照搬俄国革命经验和 10、模式,主张依照中国国情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都认识到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 (每点 3 分,共 7 分) (2)原因:理论本身有许多缺陷,如革命领导权问题;理论主张多停留于书面,尚未很好付诸实际行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邓演达遇难。 (8 分)2.(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6 分) (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 (3 分) 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 (6 分)3.(1)观点:人们的观念启蒙是政治革命的先导。 (2 分) 背景:启蒙思想在美国和欧洲广泛传播;(2 分)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