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word学案内容摘要:
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C、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D、退耕还草,植树造林 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 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⑴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_____。 ⑵“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_____,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 _____________。 ⑶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沙尘暴”和“泥雨”,其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的森林等植被被破坏。 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⑷荒 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 【课后检测】:(单选题每题 6 分,多选题每题 10 分,第 9 题 20 分,第 10 题 24 分)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农业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林木生产 D、改善生态环境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 %提高到 %。 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 )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 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来 生活能源 沼气池 增温能源 粪便 养殖场 蘑菇房 粪便 菌床 废物 蚯蚓养殖 果园 ① ② ③ 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B、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是: 2020 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 16亿以内, 21 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 20 亿)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C、由于人口基数过大,因此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增长规模很大 [D、由于我国人口的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很猛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 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②对水资源的压力。新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word学案
相关推荐
2、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2005年德国把这个信条刻在德国政府大楼上,以纪念爱因斯坦逝世 50 周年。 这说明()A民主与法制是人类社会不懈的追求B相对论得到了美德两国的认可C爱因斯坦崇尚民主、自由和科学D德国政府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二、非选择题1(2016四川资阳二模48)(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邓演达(1895 年 3 月 1 日1931 年 11 月 29 日)
C. 不弯曲 D. 先向右后向左 3. 下 图是燕麦胚芽鞘 受到单侧光照射的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长素由②→①移动 B、生长素由④→③移动 C、生长素由①→③移动 D、 ③处生长比④处快 4.侧芽生长素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累在 侧 芽 部 位 , 这 是 因 为 生 长 素 的 运 输 方 式 属 于 ( ) A. 自由扩散 B. 主动运输 C.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背光面比向光面长得快,具有向光性。 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证明 向光性可能与尖端有关。 由此推断:尖端可能产生某种刺激。 第一、三 组说明了尖端可能产生的刺激与光照无关。 第三、四组 与第一组对照 说明了 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以下。 该实验 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长得快
记载和描述观察现象,然后依次讨 论与交流 : 针对该试验提出如下问题: ① 描述观察到的黑藻细胞的叶绿体分布和形态。 ② 植物的叶子为什么是绿色 ? ③ 描述观 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分布和形态。 ( 2)总结:在显微镜下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正是由于植物叶肉细胞中有大量叶绿体,所以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 可以看到被詹那绿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
2、次要地位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 ,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由此可见通商口岸( )学者认为:“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 早在 1869
提示。 〖 提示 〗 ,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如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 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型的过程 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