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检测 专题14-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内容摘要:

2、次要地位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 ,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由此可见通商口岸( )学者认为:“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 早在 1869 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 ”材料不能说明( )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4、 C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D一战爆发促进中国出口的增长6李洵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主要原因的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的改变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产生发展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7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中提到某事件“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常轨,且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是在激进的政治浪漫主义支配下人为选 6、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91872 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后, “分洋商之利” ,获利颇丰。 上海商人叶运忠请求另设广运轮船局,李鸿章断然拒绝,批示:“不准另树一帜。 ”由此可见,李鸿章( )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 B利用政权垄断经营C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D提倡“实业救国”10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 ,即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C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11决定下表中企业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187518 8、的爆发极大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出口1893 到 1920 年,中国手工制品出口量逐年减少A B C D13下表反映了 19181920 年中国进口日本纱和印度纱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日本纱 印度纱19185 19194 70891 3925119195 19204 34177 138906增 减 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B印度纱物美价廉 C群众性反帝斗争开展 D一战后日本经济萧条 14下表所示趋势主要体现出( )中国 19301936 年的货币供给(年终总量)单位:100 万元年份 银币 铜币 纸币 银行存款 总货币1930 2200 271 289 275 995 703 3 10、放松了对华侵略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D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171934 年,国民政府公布合作社法 ,规定合作社是“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上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的团体,它是不同于公司的另一经济组织形式。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标志着封建剥削制度的废除 B有利于国共合作开展全民族抗战C表明其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D反映了国民政府规范市场经济体系18阅读下表 1936 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B. 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C. 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 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19对下表所示信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