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内容摘要:
主义的认识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 天命不可测 —— 人定胜天 —— 可持续发展; 对雷电的认识: “雷公 ”扣击 “连鼓 ”,产生雷声; “电母 ”“持镜 ”,形成电光 —— “雷为天怒 ”—— 雷电属自然现象 —— 电位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放电现象。 人类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 入深的过程。 第一目小结: 现在我们来对刚才所学内容做一个归纳总结。 我们 哲学上把世界分为哪几部分。 分为三大领域,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那么这三大领域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从刚才的探究中得到了那几个结论。 无论是自然界 、 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的认识,都是发展的, 所以我们归结出发展的一个特点:发展的普遍性。 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哲学原理。 除此之外,发展是不是只是一时的,暂时性的呢。 一个事物是不是今天发展了,明天就不发展了呢。 不是的,发展是不断的,是永久的。 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人类社会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之后还 会继续发展,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自然界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呢。 ——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二、发展的实质 我们知道了发展是普遍的、永恒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发展呢。 我们怎样来理解发展呢。 下面我们来看下一个探究活动。 活动探究:展示图片: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 教师提问: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都是发展吗。 —— 袁世凯称帝是变化,新中国成立才是发展。 那么运动变化是发展吗。 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呢。 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确定一位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①共同点:都 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 承认了绝对运动 ②区别(性质不同): 运动和变化: 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 改变;是没有方向性的。 发展: 是向前、进步、上升性质的变化,它揭示了运动变化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是有方向性的。 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相关推荐
们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主要衡量标准是什么。 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探究 二 : 位于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内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经过 5 个多月的封闭改造于 2020 年 5 月 14 日竣工。 当日,是焦裕禄同志逝世 45 周年纪念日。 数 万兰考群众从四面八方来到焦裕禄纪念园,祭扫焦裕禄烈士墓。 据统计, 45 年来
主义的观点 C.主观真理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仅有的观点 D.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区别的错误观点 (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条件的,谬误是无条件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要看它( )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1、训练9新中国经济建设历程【训练卷】训练9新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山东潍坊期末)有人把辛亥革命后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个时段称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两个春天”。 “两个春天”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 相对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 B. 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动C. 列强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 D. 倡导国货运动的影响2(2015深圳宝安调研)有材料证明:1955年春
1、训练8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外交与祖国统一【训练卷】训练8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外交与祖国统一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洛阳期末)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1、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卷】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 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 ”材料强调的是()A. 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 B. 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C.
1、训练7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训练卷】训练7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甘肃一模)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的这段话()A. 嘲笑清朝官员愚昧无知 B. 干涉中国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