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复习2014-2015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18 种群和群落含答案内容摘要:

2、食物关系生活在池塘的底层和上层,该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故 项中,该种成年鱼和幼体属于同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故 .(2014江苏高考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水平结构和演替。 选 C。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 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故 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 3、、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故 .(2014四川高考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题指南】(1)隐含信息:染色体、 取色素和鉴定色素的方法不同、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不同。 (2)关键知识: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的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液用于 有机溶剂提取色素以及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以及取样器取样法调查丰富度。 选 A。 本题考查染色剂的种类和用途、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A 项中,染色体的染色剂可用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或改良的苯酚品红染液,故 4、项中,健那绿用于线粒体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用于 项中,纸层析法只能分离色素,而不能提取色素,应该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故 项中,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而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故 .(2014福建高考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明确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数量增长的特点。 (2)图示信息:通过种群数量的多少判断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的高低,通过曲线的下降幅度判断死亡率的高低。 选 B。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数量的 6、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题指南】(1)隐含信息:灰线小卷蛾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落叶松最大松针长度也呈周期性波动,但两者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即灰线小卷蛾幼虫与落叶松松针之间为捕食关系。 (2)关键知识: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营养结构的知识。 选 B。 本题以坐标曲线图为依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及物种丰富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由曲线分析知,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故 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 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 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 7、密度的调查,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 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可影响松树的代谢活动,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即幼虫摄食能影响松针长度,且有滞后性,故 .(2014浙江高考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环境容纳量”。 (2)关键知识: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在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高于环境容纳量。 (3)隐含信息: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使种群数量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但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 选 B。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环境容纳量 9、识:判断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选 A。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 A 项中,稻田中青蛙数量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正确。 B 项中,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错误。 C、D 项中,病毒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C、D 均错误。 8.(2014新课标全国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 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 10、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 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 “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主要是演替起始条件不同。 (2)关键知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判断、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类型判断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光裸的岩石上开 12、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发生改变9.(2014四川高考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 株/m 2)和 3种杂草(均为1株/m 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 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演替 13、,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 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降低。 【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图中随着引入的福寿螺的增多,水稻、水花生、鸭舌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均下降(水稻为负增长),而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说明除狐尾草外其他三者均被福寿螺捕食,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且大于零。 (2)关键知识:增长率=出生率 型曲线的增长率不变、S 型曲线的增长率逐渐下降。 本题考查种群增长和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根据本实验中不同小区中只有福寿螺的密度不同可知,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两种。 (2)根据题干中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判断它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从鸭舌草的坐标图可知,随着福寿螺密度的增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