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二 用行动谱写“知礼”的乐章内容摘要:
2、人之为人的本质,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修养。 那到底什么是礼呢。 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得到启发:礼就是谦恭礼让,恪守秩序,姿仪端庄。 一、礼是谦恭礼让孔子反复强调人际交往中的谦逊态度。 谦逊体现在学习别人的长处、优点,改正自己的的短处、缺点上,比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谦逊”还表现在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态度上。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作为而成名”时,孔子答复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在承认人际差别的前提下,比自己高明的人,虚心学习;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多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比自己差的人,能虚怀若谷,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 同学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做到 3、了孔子所说的谦恭礼让呢。 你是否随意打断过别人的讲话、武断地否认过别人的建议呢。 你是否曾用苛刻的目光去审视过别人,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弄过别人呢。 你是否用一种傲慢和不敬去伤害过别人呢。 谦恭礼让是一种内在修养的体现,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可以使磨擦减少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 日常生活中,其实并没有太多无法化解的矛盾,不少都是因芝麻小事各不相让,才酿成暴风骤雨。 有的同学因为对几句话不能做到谦恭礼让,集众打架,甚至动用社会青年来恶劣对待自己的同窗,造成极坏影响,自己也受到严重的处分。 其实许多事情,只要双方都有一点礼让之心,要求自己谦逊一些,对待他人恭敬一些,矛盾就不会扩大, 4、于已于人都有好处。 二、礼是恪守秩序。 彬彬有礼是有教养和友好的表示,也是对他人的权利、安逸和情感的尊重。 孔子恪守“食不语,寝不言”的礼仪,看起来十分可笑,但实际上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培育,虽是小节,但有可能影响大局。 事实上这种礼节今人仍在借鉴,早已写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内务条令。 对于集体生活来说,这不仅出于礼貌的要求,也是讲究卫生确保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维护集体生活良好秩序的客观要求。 吃的是公共食堂,住的是集体宿舍,“食不语,寝不言”的礼节仍是必须坚持的。 说到底,恪守秩序,其实就是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生存环境。 那些极个别的同学,我很想对你说:你可不可以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违章骑车,尊重其 6、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三、礼是姿仪端庄。 孔子对姿态不端,不讲礼仪的做法深恶痛绝。 他去原壤家帮助治丧,原壤伸展两腿蹲坐成箕踞状等孔子,孔子对原壤不礼貌的行为十分反感,他说:你年幼时不讲孝悌,长大后毫无成就,老了不死,真是祸害,还气得用拐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 的确,行礼是一件由外而内的熏陶、暗示的过程。 姿态和仪容是行礼仪的基础,从穿衣戴帽,着装和仪表,到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都该让人有一种端庄、热情、向上的感觉。 有的同学颇不以为意,烫发、染发、化妆、佩戴首饰、背不合时宜的包、敞胸、上课时歪歪斜斜趴在桌子上,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同学们,这样的装束 7、和行为哪里有奋发向上当代高中生的样子。 这样热衷于打扮,追求时髦,搞穿着攀比,怎么能抵制得住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染呢。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的。 ”周恩来总理在南开大学读书时,曾在衣镜上方挂一幅仪表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色宜和宜静宜庄。 ”中学生是社会上最具活力的群体,我们的仪容仪表被时代赋予了新的要求。 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持朴素自然的学生特色风格。 修身应该是内外兼修的,青春时光毕竟短暂,永葆美丽的唯一方式便是永久地保持心灵的充实与美好。 文明知礼,强调的是“尊重为本”、尊重他人的思想、言行,尊重他人的生存空间,尊重他人的审美体验,只有做到尊重,我们才能收获 8、别人的尊重,收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正如孔子所说: “礼之用,和为贵”。 而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尊严,甚至更多。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文明酵菌作用发挥到极致,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用行动谱写“知礼” 的乐章。 教师结语:言行举止有礼貌,能使人与人之间少一份苦恼,多一份快乐;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情;少一份庸俗,多一份高尚。 让我们在这个美好光明的季节里,撒下文明之种,栽下礼仪之花,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做一个谦逊、守序、文雅的人。 让校园因我们更青春,让春天因我们更温暖。 思 考 :1、 你 认 为 在 现 代 生 活 中 , “礼 ”都 体 现 在 哪 些 方 面。 结 合 生活谈 谈 如 何 批 判 地继 承 传 统 的 “礼 ”文 化。 2、 结合生活谈谈,如果要做到谦和有礼,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遵守哪些原则。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二 用行动谱写“知礼”的乐章
相关推荐
(一)引 入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观察口腔 请学生分别慢慢咀嚼一小块馒头 ,把他们的感觉说出来,从食物形状和我们的感觉两个方面观察,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馒头会越嚼越甜。 在不同的时间内,食物可能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体验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 要特别关注 “ 安全问题 ”
2、比喻强调诚实不欺、谨守诺言的品格对于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性。 “信”在论语中共出现过三十八次。 孔子认为,“信”是一个涉及做人、交友、社会、取人、治国诸方面的伦理范畴,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仁”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题目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
2、是将具有卓越才智和高尚美德的他者,作为自己的表率。 在向之看齐中,潜心其中,身体力行,向目标步步追赶。 这本身就是一种仁德之行。 米开朗琪罗说,“当我看到一个具有才能或思想的人,我不禁要热爱他,我可以全身心托付给他,以致我不再是我了。 ”这就是见贤思齐。 而孔子提出的后一项要求更高。 见不贤,不是拂袖而去,或远远躲开,再忿忿吐口唾沫以示不屑,而是“内自省也”。 将不贤当作一面镜子,反观自照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牙齿、舌和唾弃共同参与食物的消化 能总结出共同参与,三种牙齿的三种功能。 DVD,多媒体 播放出现事实例 引起学生兴趣,从现实到抽象 不同牙齿的不同功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影视片段, 导入新课 3 分钟 师: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学生口答,思考
儿童牙齿模型、馒头、镜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 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观察口腔 请学生分别慢慢咀嚼一小块馒头 ,把他们的感觉说出来,从食物形状和我们的感觉两个方面观察,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馒头会越嚼越甜。 在不同的时间内,食物可能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体验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 要特
2、者,不如乐之者。 ”这是说了解知识不如爱好知识,爱好知识不如把获取知识当成人生最有兴趣的乐事。 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皮亚克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 ”不要把学习看成苦差事,你应该快乐主动的学习,这样,你也就会多一份动力,多一份成功。 或许你会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在知识的海洋上自古以来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