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五 学习的目的-“为己”还是“为人”内容摘要:

2、“为已”即学习的目的是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学”要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赏。 以为已否定为人,意味着儒家将学习的目的指向自我,通过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正是儒家哲学的价值取向。 这对生活节奏比较快的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 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是“为人”而学,读书更多的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或是为了给父母一个可以交代的分数,或者只是想快速达到某个目的,获得某种承认,或是为了获取一份体面地工作。 这些本身无可厚非。 但当我们为此狼吞虎咽学习时,强烈的功利色彩使我们很难欣赏到知识山峰在千折百回中的美感,学习成了只求结果 3、,而忽略过程的事情,最终使我们自己成为思想的侏儒,流水线上的产品。 这种功利化的读书也很容易使我们失去学习的乐趣,就像明明是一盘盘美味佳肴,我们不动用自己的味蕾,仔细地品味,只通过某种方式分解出营养元素注射到我们的身体里,这已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惩罚,凭此,要达到很高的学习目标,是不可能的。 而孔子提出的“为己之学”则可以克服这些弊端。 首先,“为己之学”是为了人的自我完善。 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求道正是为了人格的自我完善。 孔子把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 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四个 4、目标三个是人格方面,而学习是这三者的载体。 儒学大师荀子提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 荀子劝学)。 这里的“美其身”,就是“为己”,是人格的提升与完善。 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朱永新教授也说:“一个人精神的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这些都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学习,我们应变得越来越聪慧,而不是越来越迂腐;通过学习,我们应变得越来越从容,而不是越来越浮躁;通过学习,我们应变得越来越单纯,而不是越来越复杂。 学习开发我们的生命,知识和智慧指引我们识别美丑善恶,使我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向前拓展;哲人的思想涤荡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坚强。 有一句话说:当你把学校所学的知识都忘记了,剩下的 5、才是你所真正学到的。 这些剩下的就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和完善的品格,这些是我们终身的财富。 其次,“为己之学”的过程是品味知识之美的过程。 论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要“引而不发”, 书要靠你自己去读,去思考,对知识要有一种渴望,一种追求,学生与老师之间是平等的讨论;每读一本书的过程,也是与书中的思想交流,以补充和修正自己的思想的过程,而不是在这个过程中盲目地吸收。 课堂上,是不断地与其他 60 人思维碰撞的过程,而不是成为口袋,一味地装填别人的思想。 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在一次次探索中,你会不断地体会到超越自我的快乐,你会发现美围绕在你的四周,你会沉醉不知归路,你会乐而忘返,醉而忘忧。 这样, 7、用知识。 不仅仅是上课要“听懂了”,更要知其所以然,并使之化为生命的一部分。 学数学,不满足于仅仅会按照老师的方法做出题,更要从题目中品味思路的严密性,知识网络的系统性和那份独特的美感;学习苏东坡,不仅仅会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更要从中品味他面对困难的超然和达观,以此温暖自己的心灵第四、“为己之学”体现了一种宁静心境。 论语宪问中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 意思是说:不埋怨上天给的命运,不要遇到挫折就怨恨别人,通过学习平常的知识,理解其中的哲理,获得人生的真谛。 不怨天尤人,思考人生真谛,就是一种宁静的心境。 梁衡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称颂居里夫人时写道:“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 8、于力,不持于技。 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不断地学习使他们有超于常人的宁静,超过常人的宁静,又使他们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 “为己之学”拒绝短期的功利,拒绝浮躁,“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一旦浮躁之后,怨天尤人,就很难有定心。 在此心境下,要有深入的思考,要达到远方的目标是不现实的。 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在 1985 年曾写过一首鹧鸪天自勉:“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 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 ”这无疑又是“为己之学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愿同学们也“心寂念休”, 9、拒绝读书的短期功利主义,拒绝“为人之学”,用心观赏知识幽境的美丽,呼吸知识的芳香,静观人生的花开花落,涵养充实我们的灵魂,有一天,当我们蓦然回首,我们每位同学也会“沉沙无意却成洲”,成就我们人生的美丽。 结束语:孔子把读书分成“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是为了告诉我们:读书,最终要回到自己的生命中来,反思自己、调整自己、提升自己,涵养自己的灵魂。 每一部经典的后面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灵,每一种科学后面都有高明的智慧。 让我们用心细细地去品尝知识的甜美,去实现我们“灵魂的壮游”。 思考:1、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很多,你最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 2、“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3、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在 1985 年曾写过一首鹧鸪天自勉:“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 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 ”是“为己之学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