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四 穿越千年的教诲—谈《论语》中的学习态度内容摘要:
2、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相反,说一个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则指他对待学习持消极、被动甚至厌恶的情绪。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的态度就是学习的根源。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一下在学习态度方面古人对我们穿越千年的教诲。 首先,积极的学习态度必须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默默坚持的过程,所以要想学习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能静下心来。 对于同样的学习,为什么有的同学能乐此不疲、全神贯注,有的则感到令人讨厌、苦不堪言、心不在焉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只要真正能静下心来学得进去的人, 3、都不会感到厌倦,反而会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意思是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这说明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的最好注脚。 不管哪个时代,都有很多人为了得到学习机会克服重重困难、甘冒风险、奋斗不止,甚至不惜献出生命。 他们把学习巳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学习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必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段名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之所以必需,并不是为了直接劳动,而是为了使一个人在接受文化财富之后,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使他体验到一个聪明的、天才的 4、劳动者的尊严感,使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并不是为了挣得一块糊口的面包,从而感到幸福。 ” 因此,每个同学都要立定这样一个信念:眼前的学习机会失而不返,务须珍惜。 其次,积极的学习态度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有人说,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人往往就是将一件极普通的事,坚持做下去的人。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 5、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学习过程的每一步都不会是容易的,其中充满着苦恼、艰辛和曲折,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那是绝无可能成功的。 想一想,我们多少次信誓旦旦,我们多少次制定计划;但我们又有多少次半途而废,又有多少次无果而终。 要知道,一道难题也许就因为你少思考了一分钟而与答案擦肩而过,一篇课文也许就因为你少读了一遍而背不出来,一次成绩的退步也许就因为你的计划少坚持了一个星期。 要知道,生命的奖赏远在旅途终点,而非起点附近,我们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我们每天的奋斗就像对参 7、的所知永远显得那么的有限与微不足道,所以这里传达的所谓“虚心、刻苦”这样的信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所谓谦虚的“面子工程”,“知(智)”是一种智慧,“知”其无知更是一种大智慧。 我们有一些同学学习知识满足于“知其然”,而从不去深究其“所以然”,所以在遇到问题时只能两眼“茫茫然”。 比如语文文言文的学习,翻开书,字都认识,文言实虚词也会解释,课文也会翻译,所以我觉得学得很好了。 其实不然,所有的课文都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至于文字现象背后的语言规律,则需要我们在非常熟悉这些现象的基础上深入把握。 孔子教导我们学习要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但我们学习语文,必须要先经历一个“举三反一”的过程。 所以学习上我们必 8、须始终保持虚心谨慎的态度,古人说“虚则满,盈则亏”,知识浩如烟海,技能神秘莫测,做人学问更大,我们必须时刻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同学们,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现在用不着“治天下”,但用来“治学问”绰绰有余。 论语中穿越 2500 年关于学习的论述,最重要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所谓“知识”,而正是这种对学习、对人生的认知和态度,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才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教师总结:对事的态度可以决定能否做好这件事,学习的态度可以决定能否搞好整个学习,而做人的态度则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价值能否得到实现,所以,态度决定一切。 希望同学们,能够汲取论语留给我们的智慧,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坚韧的学习毅力,虚心的学习精神,让自己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一个奋发有为的人,一个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的人思考:1.论语告诉我们应有怎样的学习态度。 语谈谈在学习中,你有哪些学习态度有待改进。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四 穿越千年的教诲—谈《论语》中的学习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