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一 《论语》第一章解读内容摘要:

2、推荐给同学们的是论语第一章中开宗明义的几句话。 本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并名列第一。 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他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大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多年的历史进程。 孔子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 3、,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已浸透到到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之中。 所以,论语一书不是值不值得读的问题,而是必须得读。 我们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论语中的这几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是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流露和写照。 我们首先要吃透“学而时习之”这句话。 学,就是求学,接受教育。 学习的目的是各种各样的,有人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借以糊口;有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层次。 孔子学习的主旨是为了做人(修身),也为了做事,做学问。 他念念不忘要做一个有道德 5、熟。 即要把老师所讲的道理,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对照和观察,自己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是否都能够做到。 最主要是观察自己每时每刻的意念是善的,还是恶的,当达到纯善的境界时,也就是仁了,永恒的快乐也就出现了。 所以只有学习和实践同时并重,才能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远方的朋友来相会,交流为学求益的心得,切磋做人的体会,介绍各地的民情风物、各国的政情。 探索做人的道理,砥砺学行,互通信息,互相增长见识,这些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啊。 新课改要求我们同学共同研讨,就是相互研究、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借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学习别人介绍自己,从知识到道德修养。 通过各种渠道 6、不断完善自己。 从学习交往中得到快乐和幸福。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如果对我不理解,或者对一些事物、知识、理论,一时不知、不会,甚至纠缠不清,而我则善于等待人家的自觉和逐渐领悟,不把这些放在心上而自寻烦恼,更不会暗自埋怨、自己窝火;这要靠个人的修养和做人的历练功夫。 果能做到这一点,也就达到了一种做人的高度,一种人生的境界,即所谓有道德修养的君子风格。 谦虚、宽大、博雅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要不断历练自己,使之达到这一较高的境界。 这三句话,正是人生上进征途中的三个历程。 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只要他立志学习,逐渐培养自己自觉的学习热忱,自觉进德修业,这样随时、随地、随事都沉溺在学习当中,时时、处处 7、、事事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因此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 到入世以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来相会,交流求学的心得,切磋做人的体会,探索做人的真理,互相增长见识,这弥足珍贵的朋友深情是多么值得高兴的啊。 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历以后,才有这种平静的心绪和境界,正所谓“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三句话,三层意思,一层杨柳一层风,一气相连。 总之,孔子认为学习的宗旨,不外乎做人,做事、做学问三个方面。 做人,要走正道,要做一个有理想人格、有道德修养、仁民爱物、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做事,要勤勤恳恳,忠于职守,敬业乐群,不谋私利。 做学问,要打好基础,要耐得住寂寞,不求速效,不计近功,不务虚 8、名。 要“博搜精掇,一以贯之”,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乃至对全人类有所奉献,有所建树。 当你有了上述远大目标之后,你会随时、随地、随事自觉的学习,精进不舍。 这样的人生是积极进取的人生,也是充满欢乐幸福的人生。 论语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由此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求学是为社会所用,求学也好,致用也好,应把它作为一个修德进业的过程。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冲破混沌,摆脱蒙昧,要求知。 只有求知,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 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 10、的中国人,都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我们景仰自己的祖先,不能数典忘祖,更应该从孔子的睿智的思想宝库中汲取智慧。 跟随圣人的步伐,昂首于天地之间,我们的心灵必也会随之高大。 结束语:我坚持认为,读书是校园里头等大事.谦谦君子,彬彬有礼,琅琅书声”个社会才会读书。 一所真正的学校,必须有浓厚的读书氛围,学习型书香校园离我们不能太远,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师生队伍,必须出现在书香校园之中,正所谓:结庐在学校,应有读书喧,问君何能尔,心聚书自全今天这样一种效率和技术主宰的时代,古典的心情,心性的修养,精神的价值,人文的关怀,功近利的主导下成为了外在的包装,越来越多的人,多的学习,其价值是十分间接的,潜在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