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2、期限一年。 这反映了汉代()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3. 两宋时期,田宅交易十分活跃,在人们的实践与政府的积极规范下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 南宋初年,政府规定田宅典卖者纳税印契,均价每亩约五贯,税率约 8%,一次就征收到四千万贯。 这种现象间接造成()A土地兼并的缓解 B自耕农的衰退 C中央财政收入大增 D商品经济繁荣4. 吕氏春秋上农有言:“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家产简单),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材料中的观点主要立足于()A统治利益 B商业生产能力 C社会制度 D 4、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 铭文中“田、 ”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8. 乾隆四十年(1755 年),两江总督商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上述材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 B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C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棉花的种植面积超过水稻9. 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 ;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 5、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材料反映出()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10. 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1.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 ,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 ;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 ,合称为“编户齐民”。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 B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 D打击贵族势力消 7、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 这一政策()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 B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C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D使雇佣关系得以确立15.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16. 北宋京西北路滑州白马县,立有一块重修古庙的布施碑,其上记载:口饼行黄立,磨行人行潘贵,绳行王立从,食行邓顺,磨行人曹庆同已了毕,谨书姓名上石。 材料反映北宋时期()A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B官员盘剥工商业者的现象严重C出现手工工场 D政府加强了对工商业的管理17. 震 9、海就有 20 万织布工人和 60 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 、 “粤纱”等。 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20. 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 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A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B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C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 D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21.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 10、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 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22.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 1500 万至1800 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 60 亿至 70 亿美元。 这种现象导致()A纸币产生成为必然 B坊市制度被打破成为必然C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23. 宋代欧阳修诗句“南方精饮食,菌笋鄙羔羊。 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 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描绘了当时人们对口腹之欲、享乐意 11、识的追求。 这反映了当时()A理学丧失了社会影响力 B商品经济影响人们意识C政府鼓励人们扩大消费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24. 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 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A社会史观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C整体史观下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25. 早在唐末后晋天福二年(937 年)的诏令中就明文规定, “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 与此同时,官营手工业作坊所生产的纸张、 13、50 万贯 113 1058 年 700 万贯 175 10641068 年 846 万贯 212 1077 年 879 万贯 220 据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整理 A北宋的税收主要来自商业贸易 B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税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D北宋的赋税逐年加重28.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 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 ”这一时期是()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29. 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 79 时和下午。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校本练习 Word版含答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