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2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内容摘要: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 压带、风带的名称与分布。 带的成因与季节移动规律。 一、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_。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_的平均状态。 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表面不同纬度间_分布不均。 2意义:大气环流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在高低纬度之间进行_。 a前提条件和形成原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_和_。 b气压带和风带:全球共形成_个气压带和_个风带。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由于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移,冬季_移。 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气压带和风带1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2、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高低纬度间受热均匀C地转偏向力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2气流由于热力因素呈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2010 年 3 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 火山灰蔓延导致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图示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第 3 题。 3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知识点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4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B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南 3、移,冬季北移C北半球夏季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大致南移D元旦前后向高纬移动5全球气压带、风带开始向北移动时()A北半球正值夏至前后B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正在向北移动C亚洲低压强盛D东亚盛行东南季风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 ,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读图回答 67 题。 6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7下图中能正确表示 P 风带风向的是()方法技巧练如何记忆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及风向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 ,完成(1)(2)题。 (1)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 4、压带(2)据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A受丙气压带影响,撒哈拉沙漠炎热少雨B受甲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C受乙风带影响,西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D受丙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新西兰形成地中海气候方法技巧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有助于理解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气压带的位置大体上是位于四个纬度数:0、30、60、90共七条纬线附近;两个气压带之间就是风带。 风向要以风的形成原理来进行理解记忆。 如要说明北半球西风带的风向,可先绘出西风带两侧的气压带。 如下图,画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然后根据气压的高低,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F,再由风的形成原理画出风向 V。 其他风带的风向也是如此记忆,这样,只要记住 5、了气压带,就能把风带记住。 一、选择题1参与北半球低纬环流圈的气压带、风带中,正确的一组是()A盛行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B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C赤道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D赤道低气压带、东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2在下列风带中,参与高纬环流圈的风带是()A东南信风带 B东北信风带C盛行西风带 D极地东风带3能够形成盛行西风带的一组气压带是()A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D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4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有四个低气压带和三个高气压带B从高气压带吹 6、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打破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5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 ,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点位于 30N 附近 B乙点位于 30是冷性气流 D盛行西南风6有关气压带、风带正确的叙述是()A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因遇冷空气下沉堆积形成B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都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高中低纬近地面风向与高空风向都是正好相反的D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地区降水都较多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 78 题。 7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010N 盛行下沉 7、气流B10N20N 盛行东南风C20N30N 盛行西北风D30N40N 盛行西南风8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A甲表示 3 月份、春季 B乙表示 7 月份、夏季C甲表示 9 月份、秋季 D乙表示 1 月份、冬季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二、综合题9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左侧添加箭头以正确表示三圈环流。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名称:_,_。 (3)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添加箭头表示近地面各风带的风向,并标注风带名称。 (4)极锋是_风带和_风带气流交汇而形成的。 (5)此图表示北半球_(季节),判断理由是_。 此季节,罗马的气候特点是_,形成原因是_。 (6)如果地球 8、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南半球低纬环流近地面的风向将如何变化。 10读“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 ,回答问题。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1)由于_的季节移动,导致_和_的季节移动,其规律是,就北半球来说,夏季_移,冬季_移。 (2)写出图中北半球节气:_、3)写出图中气压带名称:甲是_,乙是_。 (4)下列现象发生的时间与哪一幅图表示的时间相吻合。 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进入多雨的湿季。 ()上海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时间。 ()西伯利亚成为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天气。 ()南美洲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答案知识清单大气运动长时期太阳辐射热量输送和交换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七六太 9、阳直射点北南基础达标练1C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A赤道地区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3B本题关键在于熟悉冰岛所在的纬度位置,题干中的“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已经有了明确的暗示,但需要说明的是冰岛位于北极圈以南,只要知道这一点,很容易得到答案 B。 4A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周期性的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B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6B图例所示的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图中 P 风带为北半球西风带。 方法技巧练(1)B(2)B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丙气压带的风向两边流走,可判定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根据风向的偏转方向( 10、向左偏)可判定在南半球,因此甲风带是东南信风带,乙风带是中纬西风带。 夏半年,东南信风带向北移动,跨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给南亚地区带来降水。 综合提升1C参与低纬环流圈的气压带、风带有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北半球信风带只能是东北信风带。 2D参与高纬环流圈的气压带、风带有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和极地东风带。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B西风带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4D地球表面有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其中有三个低气压带,四个高气压带;高气压带吹出的风因所处半球和地转偏向力方向不同而有所差异;副热带高气压带属动力高压,其地面气温比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温高。 5A本题解答关键是选 11、好“突破口” ,如果从甲、乙两处入手比较困难,只有从60处入手,仔细观察,该处有两支气流相遇,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上,由此可见气流是中纬西风,气流是极地东风。 6D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西风带高、低空都是西风,不正好相反;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地区都盛行上升气流,故降水较多。 7D第 7 题,甲图位于北半球,由甲图中气压带的位置可知,此时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为冬季;该季节 30N40N 之间的地区受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南风。 第 8 题,由上题分析可知,甲图表示北半球的冬季;乙图也表示北半球,图中赤道低气 12、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偏北,表示北半球的夏季。 9. (1)见下图:(2)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3)见上图。 (4)盛行西极地东(5)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6)变为西南信风。 解析本题考查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明确三圈环流即低纬、中纬、高纬三圈环流;结合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可判断 A、B、C、D 的名称、风带名称及风向、三圈环流的方向,而极锋约位于 60纬线处,是由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气流交汇而成;由图可知气压带、风带南移,故可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而罗马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据此判断此时的气候特征及成因。 13、若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南半球近地面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将向右偏转。 10(1)太阳直射点气压带风带北南(2)夏至春分或秋分冬至(3)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4)ACCA(1)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造成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 第(2)题,A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B 直射赤道,此时为春分日或秋分日;C 直射南回归线,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 第(3)题,甲气压带位于 30N 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第(4)题,现象出现在北半球夏季,应对应北半球夏至日;现象出现在北半球冬季,对应北半球冬至日。 教材 动(1)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地球不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有热量盈余,温度升高,低层空气膨胀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