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2 (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内容摘要: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 季高、低气压分布规律及成因。 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形成_中心,海洋相反,形成_中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形成_中心,海洋相反,形成_中心。 2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呈_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_。 如冬季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亚欧大陆上的亚洲高压。 3东亚位于_东部,东临_,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季风气候比较明显。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_之间、_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 2、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_形成的重要因素。 2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_、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3热带雨林气候是在_控制下形成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_带有很大的关系;在 _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下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下图反映的是某月 30N 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回答 12 题。 1该气压分布状况的月份可能是()A1 月 B4 月 C7 月 D10 月2图中 )A夏威夷高压 B亚速尔高压C印度低压 D冰岛低压读“90E 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 ,回答 34 题。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A 3、50N、副极地低气压带 B90N、赤道低气压带C30S、副极地低气压带 D60S、赤道低气压带4由气压值可推断此时()A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B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C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 D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知识点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下图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 56 题。 5图中 a 处的盛行风向是()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6图中 b 处的气候特征是()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方法技巧练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读“亚洲季风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A 为_压,又称_压。 (2)B 为_季风,C 为_季风。 (3)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4、,其主要原因是()A亚洲的山区最高大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C亚洲的气压带、风带最完整D东亚东侧的海洋最深(4)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双选)()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亚洲地形状况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D地面反射率不同方法技巧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类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热带季风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西伯利亚 副热带太平洋 蒙古、西伯 利亚赤道附近的印度洋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性质 寒冷、干燥 炎热、湿润 温暖、干燥 炎热、 湿润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亚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5、和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一、选择题读“世界某区域某月盛行风示意图” ,回答 12 题。 1图中四地中,气压最高的是()A B C D2图示月份()A东北平原小麦收获B开普敦气候炎热干燥C是南极地区臭氧空洞最大的季节D塔里木河流量最大下图是“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侧的气候资料图”。 读图回答 34 题。 3下列有关甲地气候特征的叙述,最准确的是()A1 月温和多雨,7 月炎热干燥B1 月炎热少雨,7 月温和湿润C7 月温和多雨,1 月凉爽少雨D终年温和,1 月多雨 7 月少雨4甲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A信风 B西风 C夏季风 D台风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 ,分析回答 56 题。 6、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该月份最可能是()A1 月 B4 月 C7 月 D10 月6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该季节的盛行风向为()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图的左侧是某季节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 据图回答 78 题。 7图中甲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图示季节分别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B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C副极地低气压带,夏季D副极地低气压带,冬季8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候的共同成因是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B气候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且成因相同C和气候类型不同,原因是所处海陆位置不同D气候递变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二、综 7、合题9读“某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图”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气候类型为_气候。 除图示地区外,类似气候类型还分布在世界上_等地区。 (2)试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分析该气候形成的原因。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1)下图中的四幅气候资料图中,与乙地的气候特征相符的是_。 这表明乙地的气候特征与甲、丙相比有细微的差别,体现在_。 (4)图中甲、丙两个气候区的纬度分布有什么差异。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 答案知识清单低气压高气压高气压低气压带状高、低气压中心亚欧大陆太平洋高低纬度海陆气候 海陆分布 赤道低气压带西风西风带基础达标练1C图示中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由低气压控制,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势 8、力强。 3A由图可知,在 50N 左右出现了一个高压中心,此时 60S 附近出现了气压最低值,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4D亚欧大陆出现了高压中心,应为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 由此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即可。 5B由图中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低纬的风向左偏转(注意应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来判断左偏或右偏),表明此半球应为南半球,a 处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应为南半球西风带,故为西北风。 6A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的大陆中部(澳大利亚中部地区)形成了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方法技巧练(1)亚洲低印度低(2)东南西南(3)B(4)风的成因有两种:一种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另一种 9、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 后者出现的地区在赤道附近,且为越过赤道的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同而形成的。 而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是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 这就为判断提供了帮助。 由于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所以可得出:南亚、东南亚的夏季风、澳大利亚北部的夏季风(南半球夏季)都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 综合提升1A地气流辐散,为高压中心;地为低压中心;、地为低压槽。 2B根据上题分析,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东北平原小麦秋季收获;南极臭氧空洞最大的月份一般为 1011 月,属于南极地区的春季;塔里木河流量夏季最大;地中海气候区的开普敦夏季炎热干燥。 3B第 3 题,从图 10、形中气温的变化看,两地都在南半球。 据图判断,甲地气温高的 1、2、11、12 月份,降水较少,所以是地中海气候。 第 4 题,给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带来水汽的主要是西风。 5C由图示可以判断该区域位于北半球且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气压低,是北半球的夏季;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为南亚地区,夏季盛行西南风。 7A图中甲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位置偏北,图示季节是北半球的夏季。 气候类型位于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属季风气候;气候类型位于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9(1)亚热带季风(湿润)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2)位于亚热带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上形成随季节变化的高、低 11、气压中心,形成季风环流,受不同性质的冬、夏季风的影响。 (3)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较为均匀,具有海洋性特征(4)甲气候区的北界比丙气候区低(约 5 个纬度),因甲地区西靠最大的大陆,东临最大的海洋,冬季风最为显著,冬季气温较同纬度的丙地区更低,亚热带界线向更低纬度推移。 丙地区冬季风不够显著,冬季气温相对较高。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此种气候分布在中国和美国东南部、日本的南部地区,故判断其应该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除此之外,该气候还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南美洲东南部。 第(2)题,首先从温度带上看,应该在亚热带地区,其次在大陆东部地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较大,在冬夏季风影响下气 12、温、降水变化显著。 第(3)题,乙地位于日本,由于是地处海洋中的岛屿,故受海洋影响较大,形成具有海洋性特征的季风气候,而我国与美国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第(4)题,由图示甲、丙两气候区的纬度分布可看出两者间的分布差异,由于我国季风区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海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最大,故冬、夏季风都很明显;而美国的季风气候与之相比要微弱得多,多表现为湿润性季风气候,即夏季风较强,冬季风不明显。 教材 动1图中所示不同季节大陆上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形成不同的气压中心。 (1)冬季,陆地降温快,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聚集,使气压升高,形成高压。 (2)夏季,陆地升温快,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减少,使气压降低,形成低压。 2从纬度位置看,冬季在陆地上形成的高压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夏季在陆地上形成的低压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 受陆地上高、低气压的影响,气压带被分裂成块状分布在海洋上。 由此可推得结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教材 动1东亚季风(1)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其形成过程如下: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冬季吹偏北风,夏季吹偏南风。 (2)冬、夏季风性质差异: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