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2.1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内容摘要:

2、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 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 3、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本节难点较多,如:在 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 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 4、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感、新海量高中、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 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 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带影响的原因。 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准备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2 课时(因为本节重难点多,也可根据需要多加一课时)第 1 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什么是热力环流。 生: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师: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 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推 5、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输送和交换热量。 师: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圈环流。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师: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下面我们一起先做一个活动。 看图 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师 : ( 强 调 ) 假 设 在 地 表 均 匀 且 地 球 不 自 6、 转 , 也 就 没 有 了 地 转 偏 向。 由 于 高 低 纬 度获 得 太 阳 辐 射 不 同 , 在 赤 道 和 极 地 间 就 会 产 生 热 量 差 异 , 那 么 在 赤 道 和 极 地 间 会 形 成 怎样 的 大 气 运 动。 生:热力环流。 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师:在教材第 36 页图 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生:(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 8、)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立体图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成自西向东的方向,在北纬 30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偏转成东北信风。 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偏转成中纬西风。 (参照讲授情况补充历史故事:在航海路线上,为了确保安全,常选择稳定的信风带航线,而不走多风暴的西风航线,故称信风带为“贸易风”。 第二次世界大战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日本海军就是 10、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 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七个气压带。 ( 2) 根 据 水 平 气 压 梯 度 力 从 高 压 指 向 低 压 , 地 转 偏 向 力 “南 左 北 右 ”的 原 则 画 出六 个 风 带。 生:(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指认并画出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有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而且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师:很好。 11、(引导学生思考)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 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生: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过渡)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这是怎么回事呢。 (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师: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有规律的移动呢。 生 : 随 太 阳 直 射 点 的 南 北 移 动 而 移 动。 春 秋 分 时 , 所 有 风 带 、 气 压 带 的 位 置 关 于 赤道 对 称。 北 半 球 13、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 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各个季节时所在的位置)师:如果黄赤交角为 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吗。 生:不会。 因为如果黄赤交角为 0,太阳直射点就一直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点没有了南北向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就没有了季节移动。 (过渡)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 但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就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心。 使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师:海陆热力性质有什么差异呢。 生: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 师:那么,冬季,大陆与海洋相比 14、较,哪里的气温低。 哪里的气温高。 夏季呢。 生:大陆增温和冷却比海洋快,同纬度的大陆温度夏季比海洋高,冬季比海洋低。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活动。 (投影)教材第 39 页活动 3 图示(引导学生按步骤分析)师: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变化小,相比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 那么,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还是低气压。 生: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 师:为什么。 生: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冷而重,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师:夏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还是低气压。 生:夏季大陆会形成低气压。 师:为什么。 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