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3.1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内容摘要:

1、最新海量高中、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 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 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让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 国的道路二、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 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 城市 化的过程和各阶段 2、的特点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五、课时安排 2 课时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通过 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问: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 3、城市。 然后引 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 218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 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 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 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 (3)主要原 5、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 25一 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 2530增长到 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 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通过案例 4应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案例 4是图 220 的具体实例。 图 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增加。 案例中的文字和图 224 说明英国、英格兰地区城市化过程: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活动:(第 35页) 结合图 220 和上述案例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 同过程的特点并填写下表: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请同学们对图 6、219 和图 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读图 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1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提示:读 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数据回答该题。 点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 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 20世纪中叶之后。 21950 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 差异? 提示:比较 1950 年前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斜率变化,回答该题。 点拨: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