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4.2 (第1课时)褶皱山与板块构造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内容摘要: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褶皱山与板块构造学习目标 握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 解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一、褶皱山1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岩层会发生_,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做_。 其基本单位是_,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_和_。 2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_,两翼_,向斜中心部分岩层_,两翼_。 3背斜成谷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向斜成山的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二、板块构造与地貌地球岩石圈可划分为_大板块,这些板块处在不断的_之中。 如果发生_,地壳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成海洋;如果发生相对运动,形成褶皱或_。 基础 2、达标练知识点一褶皱山下图为一典型褶皱剖面图,读图回答 12 题。 注:形成年代侏罗纪早于第三纪1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2图示山岭是()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下图中,表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是由老到新。 读图,回答 34 题。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图中 P 处属于()A断层 B海岭 C背斜 D向斜4图中,M 处属于()A冲积平原 B冲积扇 C “U”形谷 D谷地知识点二板块构造与地貌下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 读图完 3、成 56 题。 5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美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美洲板块6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所示板块边界受力方向不符的是()A B C D读下图,回答 78 题。 7图中山脉 M 是()A冈底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昆仑山 D横断山8雅鲁藏布江谷地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B亚欧板块内部的断裂下陷地带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方法技巧练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读下面的一幅“褶曲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 A 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属于_。 4、判断的理由是_。 (2)图中 B 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属于_。 判断理由是_。 方法技巧(1)基本形态法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2)新老关系法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回答 12 题。 1图中甲丁四地中,属于背斜构造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2关于甲地地形特征及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属于山岭,由于受挤压作用,岩层向上隆起B属于山谷,由于受挤压作 5、用,岩层向下凹陷C属于山岭,由于受挤压作用,中心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D属于山谷,由于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3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内力作用 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搬运作用板块构造学说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据此回答 45 题。 4图示的板块边界是()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5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6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洋 6、流分布和运动规律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A B C D7下列山地不属于褶皱山地的是()A阿尔卑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庐山 D安第斯山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碰撞挤压形成了()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大西洋 D红海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二、综合题9下图为“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貌形态来看,该地属于_;从地质构造角度来看,该地属于_。 判断的依据是_。 (2)这种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什么关系。 (3)从图中信息推测:该地可能发生过的内力作用有_。 10读“大洋板块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海底地形 A 处 7、为_,P 处为_,B 处是_物质上升处。 (2)各类岩石中,在 H 处常见的是_岩。 (3)据勘探,C、D、E 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自老到新依次排列是_。 (4)如果 M 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 N 板块的名称是_板块,当 M 板块俯冲到N 板块下面,N 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山系。 答案知识清单 塑性变形褶皱褶曲背斜向斜老新新老六运动 背离运动 褶皱山系基础达标练1D第三纪岩层比侏罗纪岩层新,所以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选 D。 2B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新两翼老”判断此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槽部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3D从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可知 P 为向斜;从剖面图上可知 8、M 处为谷地。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C甲为澳大利亚大陆,该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该大陆位于非洲板块。 6B之间为板块的生长边界,处的箭头应向右。 7B结合全球六大板块分布和图中的雅鲁藏布江可知,M 为喜马拉雅山。 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经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方法技巧练(1)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2)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解析本题考查褶曲的基本形态及其判断依据。 解答时的正确思路应是:褶曲是褶皱的基本单位,它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 9、分岩层较新,向斜反之。 解答过程中还可用虚线将图恢复原来的形状来帮助判断。 另外,岩层的新老关系,有时不会直接告知,而是用不同的化石名称来代替。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判定化石形成的年代,然后依年代的早晚判别岩层的新老关系。 综合提升1B判断背斜、向斜构造不能从地表的凹凸情况进行判断。 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构造,如乙处;岩层向下凹陷的是向斜构造,如甲处。 2C甲地受内力挤压和外力侵蚀的双重作用,地形为向斜。 3B因为背斜顶部岩层受到张力,中部岩层较两侧破碎,容易被侵蚀破坏而成为谷地,而向斜则刚好相反。 4A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板块的运动方向,可判断该处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 5C结合上题分析得出该板 10、块类型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内部张裂形成,日本列岛和落基山脉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故选 C。 6C海陆间水循环主要发生在水圈和大气圈,洋流发生在水圈,两者与板块构造无关;地震属地质灾害,有规律地分布于断裂构造带,矿产资源的分布遵循地质规律,故选C。 7C庐山在地貌上表现为断块山地。 8B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区,往往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故 B 选项是正确的。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则是在板块张裂地带形成的。 9(1)山脊向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2)向斜部位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成为山脊(或山)。 (3)地壳运动、岩浆活动解析考查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和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一般来说,等高线向低值凸出的部分为山脊,岩层中心老两翼新的为背斜,反之为向斜。 10(1)海沟海岭地幔(2)喷出(岩浆)(3)美洲科迪勒拉教材 动1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 2褶皱山系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乙地。 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并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