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章末检测(A)新人教版必修1内容摘要: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共 50 分)读图,完成 12 题。 1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 ”诗歌中描述的现象()A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2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A说明了冬季风到达不到玉门关B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 34 题。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地区河 2、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该河汛期一般出现在冬季B图中湖泊对河流的 径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C从 a 到 c 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Da 地区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会使地面下沉、海水入侵、土地沙化、盐碱化等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山脉是大西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的B近高山自然带的基带为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图中 d 处地形名称是冲积扇Db 点东边的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读“(105E,26N)、(128E,42N)、(90E,43N)三个地点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 ,回答 56 题。 5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 D热带季雨林带6影响与两地、与两地山地针阔混交林出现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降水、热量 B热量、降水 C降水、降水 D热量、热量2009 年 2 月到 3 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 据图回答 78 题。 7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山气候C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8沿途自然带变化依次为()A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C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荒漠 4、带温带草原带9经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相交于甲、乙两点。 甲点位于(37N,118E),则乙地所属的陆地自然带为()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读“北非五国绿色工程示意图” ,回答 1011 题。 10影响图中“绿色工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11该项工程建设所遵循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读 45S 附近某地区的相关数据,其中处为海洋,处为陆地,80、60为当地经度。 读图完成 1214 题。 12处所属的大洋与板块的名称分别是()该资料由 友情提 5、供太平洋、太平洋板块 B太平洋、南极洲板块C印度洋、印度洋板块 D大西洋、美洲板块13处向北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现象是()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分异14处自然植被类型可能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荒漠C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读图,回答 1517 题。 15与地自然带更替相似的是()A BC D16气候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较大的是()A、两地 B、两地C、两地 D、两地17、三地气候()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 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 6、。 读下图完成 1820 题。 18图中复种指数的排列顺序,主要体现的地理分异规律是()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C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D垂直地域分异19福建省复种指数偏低的原因是()A纬度较高 B地处内陆 C工业发达 D海拔较高20山东与江西相比,其农产品构成主要是()A山东春小麦、玉米江西水稻、油菜 B山东冬小麦、玉米江西水稻、油菜C山东冬小麦、玉米江西水稻、甜菜 D山东冬小麦、青稞江西水稻、油菜题号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综合题(共 50 分)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回答下列问题。 (12 分)(1)填出自然带名称:_;_ 7、。 (2)ABCD 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从_到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为基础的。 (3)形成非洲这种地域分异,主要是受_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4)图中 C 自然带直通西海岸的原因是_。 (5)图中赤道穿过的地区东部形成 B 自然带,西部形成 A 自然带,试分析其原因。 22下图为“12711295 年马可波罗东行路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 分)(1)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东行途中经过 A、B、C 三地,其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是_,中 A 地的气候特征是_。 (2)马可波罗东行途中,从 B 到 C 地沿途自然景观呈现_地带性变化。 下图所示的自然景观为马可波罗沿途所见,在 8、A、B、C、D 四地中,最可能见到这种景观的是_地,它是_作用形成的。 (3)马可波罗乘船返回途中,在 E 处遇到了地震。 你认为可信吗。 说明你的理由。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4)马可波罗途经喀什附近时,看到:在浩瀚的沙海中,镶嵌着一片水草丛生、绿树成荫、生机勃勃的绿洲。 你能够对绿洲地区的水源作出解释吗。 23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2 分)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 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邓肯号”于 1864 年 8 月 25 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 40 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 10 月 9、 6 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 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 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地。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带。 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的地带性差异。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 24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 3 767 米,从南麓的厚畛子镇(海拔约 650 米)开始攀登山峰,是徒步登山、进行生态考察或旅游 10、的主要路线。 下面是某校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一次考察中遇到的问题,请你帮助分析回答。 (12 分)(1)同学们自南坡向上攀登,将依次观察到的自然植被是:_、_、针阔混交林、_、高山草甸。 这一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_规律。 (2)在一般情况下,顶峰与厚畛子镇的气温相差约_摄氏度。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3)在攀登过程中,甲、乙两位同学就如下问题产生了分歧。 甲同学的观点是“山越高,山地垂直方向自然带的类型就越多” ,乙同学的观点则是“山高,自然带的类型不一定多”。 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正确。 并简述理由。 答案 1A五原在长安以北,故春色归来晚;玉门关位于西北内陆,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3C此图包涵 11、丰富的地理信息,从图中可知,该地区位于北纬 3538之间的大陆的西岸,应属于地中海气候,所以,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汛期出现在冬季。 从 b到 c,海拔高度由 200 米左右上升到 1 000 米以上,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该河流流经山区,一旦植被破坏,将导致水土大量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大量泥沙沉积到河流下游和河流入海口,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海岸线将逐步凸向海洋方向。 d 处的地形应是冲积扇,d 处东侧等高线十分密集,地势十分陡峭,河流湍急,一旦流出山口,河流流速降低,所挟带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扇状的沉积地形。 a 处于沿海平原,若过度抽取地下水,很容易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入侵。 5A 12、该题主要考查读图及区域定位的能力。 地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地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地位于我国新疆天山地区。 这样就可以判断出,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两地一个在我国南方,一个在我国北方,故两地的针叶林分布高度的差异是由热量的不同造成的。 两地一个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一个在我国的西部内陆地区,所以,两地的针叶林分布高度的差异主要是因降水的不同造成的。 7D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这一路线从东向西受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依次减少。 9C根据条件可知乙地位于(37S,62W),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10B依据图中经纬度数据可以判定:地为南美西海岸的太平洋,处为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脉以西),处为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巴塔哥尼亚高原。 处为南极洲板块,处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处位于山地背风坡,为温带荒漠景观。 15C图中字母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