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7课 汉字和书法教案 岳麓版必修3内容摘要:
2、售)”相传上古黄帝时,史官仓颉根据日月星辰、鸟兽足迹等自然景物创造了汉字。 仓颉造字虽只是传说,但据考证,仓颉可能是对汉字进行整理和规范的第一人。 讲授新课:一、指导学生填写学案上的下表:中国古代书艺历程演变表时代 艺术特色 时代风貌(成因) 书法名家新石器时代 刻画符号商代 甲骨文春秋战国 文字不统一秦朝 小篆隶书魏晋南北朝 虚玄灵动社会分裂动荡士人群体形成王羲之“书圣”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草书狂放不羁 张旭、怀素隋唐楷书注重规范法度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开放科举制确立 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有意无法重文国策、市民阶层兴起理学的影响(与文人画背景一样)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 4、 年,中国学者王懿荣在他吃的中药“龙骨”里发现了距今 3 千多年前的汉字今约 3000 多年的商代甲骨文(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 ,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成熟汉字第三站:商周时期王明听说有一种文字被称为“铸造出来的文字” ,这是什么文字。 展示西周时期的铭文即“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其形式要求庄严、稳重、端肃、有序、精美,以符合“藏礼于器”的礼仪文化的特点。 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 第四站 春秋战国时期王明发现这个时期文化繁荣,但文字也繁杂, 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如今天的马字就出现了以下情况。 这是为什么呢。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 5、国家分裂,文字不统一,削弱了文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发展和生产进步第五站 秦朝王明发现有两种文字得以流行,一是官方使用一种文字,二是 民间使用一种文字。 这两种文字是什么文字。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也叫秦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省改而成,是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在全国推行的标准字体。 小篆的主要特点是:笔画比大篆简化,以柔婉、圆转的线条构形;形体呈竖长方形,整齐、匀称;偏旁写法、部位安排有定;象形符号的相形性更差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隶书,是小篆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 “隶”本是隶人的意思,也就是管罪犯的官吏。 秦始皇统一中国初始,严法酷刑,犯法的人很多,因此每天要抄写的报告文 6、件也就很多,于是管件的官吏就用这种早已在民间流行的俗体来写,人们说它是隶人们用的字体,所以把它叫作隶书。 秦朝的书叫做秦隶或古隶,到汉代叫汉隶也叫今隶。 王明决定的把以上见到的汉字同当今的楷书相比,哪些字体能有书法的美感。 秦篆汉隶书法,是借助文字的书写来陶冶性灵、抒发情感的艺术,是汉字独有的艺术,也是深受中国和世界人民喜爱的艺术。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秦朝“书同文字”措施的主观目的和积极意义。 目的:秦统一后,面对国内文字混乱、政令不一的局面,为了有效加强对各地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必须要以统一的文字形式在全国广阔的范围内推行政令。 积极意义:恢复和加强了汉字的交流功能,规范了汉字的书写形式,促进了 8、准师从何家,王明决定把历史上的名家作品拿出来让你欣赏一下,以帮他参考一下。 展示名家作品(课件)综合探究:简述汉字演变的过程和趋势。 (交流合作)历程: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是中国汉字的起源。 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商周时期,文字铸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 ,西周晚期,通过整理金文,形成“籀文”。 秦统一后,用小篆统一全国的文字。 后来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出现隶书、楷书。 特点: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过程。 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 9、。 考考你:王明自己认为对书法方面和知识已经有很大了解了,他想考考你。 他出了两道题。 1、你能举例说明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吗。 2、你赞同以下的那种观点。 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1)、政治不稳定,经济欠发展,文化繁荣。 2)、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3)、政治不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结论: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总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1、魏晋时期发展到自觉阶段:对汉末社会动乱的深刻反思,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2、隋唐时期达到新高峰:一统盛世,书法既有狂放不羁的草书,也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元时期书法的市民化趋势: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书法。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7课 汉字和书法教案 岳麓版必修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