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内容摘要:
2、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材料。 在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和老师课件展示的辅助史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4、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和学生本身体验历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5、鼓励学生分析交流:学习本课题的过程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为什么。 请阐述你的理由。 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小论文。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 养 爱 4、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5)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6)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7)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2学法指导(1)本单元理论性较强,学习中可采取理论联系实际和比较的方法。 把近 5、代前期的先进思想与当时国内外背景相结合,认识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并分析这些理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从而进一步认识“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学习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要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 教训加以理解体会。 (2)根据主题,收集。 分析相关的历史资料,快速解读,在此基础上举办读书报告会。 编辑历史板报。 开展演讲比赛,提高多途径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及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学会自主学习,可采用阅读体会讨论总结整合所学内容,通过课前、课上解读教材,独立思考,提炼要点,课后阅读相关先进人物的传记、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等方面的课外书籍、观看电视专题片,体会中国思想 7、容。 第 20 课 西学东渐【背景知识】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坚船利炮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他们开始注目世界,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在中国大地潜滋暗长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祖宗之法”已难以自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的“中体西用”思潮兴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瓜分狂潮的袭来,使中华民族又面临着瓜分豆剖的危局。 康、梁等维新志士把挽救民族危亡与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结合起来,同封建顽固势力展开了大论战,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概念阐释】(1) “西学东渐”: 指 近 代 西 方 学 术 思 想 向 中 8、 国 传 播 的 历 史 过 程。 通常分为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阶段。 本课主要指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这段时期,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学术。 思想。 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2) 纲常名教:纲常是“三纲五常”的简称。 “三纲”指封建社会中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用以配合三纲,作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 “名教”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 主要指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 【学习新课】导入新课:( 10、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 问题 1:鸦片战争后到 19 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问题 2:列举鸦片战争后到 19 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 教师投影人物插图。 一、“开眼看世界”背景: 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西方资本主义崛起 侵略扩张 鸦片战争惊醒志士在开眼看世界中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请看书简介两位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林则徐:民族英雄:1839 年领导禁烟运动,捍卫了中华民族尊严;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前后,组织编写 11、四洲志 ,了解西方情况;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主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方面的技术,但多数还停留在解决燃眉之急的层面上,不是很系统,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很大变化,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谋求有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兴起洋务运动,出现了体用之争。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什么是“体用”。 “体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维护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科技文化,实现自强求富。 19 世纪 60 年代为何会出现这种思潮。 19 世纪 60代,西学在较广泛的层面传 13、。 本质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在此基础上,提问:综合分析洋务派西学活动的特征。 技术层面提高到学习运用阶段上。 常伦理等,即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嫁接到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上。 19 世纪 6090 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洋务运动。 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 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 200 多名。 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 他们中 14、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 过渡:1、洋务运动 30 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 没有,但远远不够2、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 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三、“维新变法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分析填表(简单处理)代表属于什么阶 16、办学堂、著书立说、实践活动:戊戌变法、19 世纪 90 年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有了质的飞跃,其政治活动震撼中国大地,究其原因。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西学知识的广泛传播。 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4、维新思想推动下的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 但这是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什么。 展开: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相关推荐
2、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所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封建制度在中国存在了 2 000 多年,封建思想毒害了许多人的心灵,辛亥革命之前,不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束缚人们的头脑
2、板书设计:第 19 课 电影与电视一、默片时代1电影:1895 年 12 月 28 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2阶段:无声与有声3格里菲斯,卓别林二、坐拥天地1电视:1926,贝尔德2电视的优势3电视的功能:传播资讯、远程教育、娱乐和展示艺术品4电视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找学生阅读本课的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的发明与兴起为人们的生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2、2 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欧洲思想解放的潮流催生了许多顶天立地的科学巨匠。 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和圈地运动使资本主义积累了大量资本和廉价劳动力,奠定了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和新的社会需要又推动了科技创新。 而科学技术领域的突破最终引发了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至 19 世纪,人类社会已经告别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相继跨入蒸汽时代和灯火辉煌的电气时代。
2、通过对古希腊先哲精神思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希腊文化的辉煌灿烂,加深热爱和弘扬人类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教学重点: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教学难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一、从泰勒斯到智者学派1哲学的产生及其概念2自然哲学:泰勒斯,积极评价3智者学派:积极方面,普罗塔哥拉二、知识即美德1观点:2评价三
的 探究 热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交流讨论 法, 小组合作法,自主尝试法,猜想 与实践 相 结合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验 器材: 小车、垫圈、小钩、细线 、 粉笔 、 秒表 ; 2 小组 分工 :记录员 计时员 小车控制员 挂垫圈员 ; 实验 记录表 、学案 ; PPT 课件 , 文字素材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目 标 情景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
2、三民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解,认识到思想理论成果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能指导社会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孙中山和民主追求的学习,理解伟人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和为革命事业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 通过了解三民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到革命理论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难点:三民主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