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案 岳麓版必修3内容摘要:
3、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路线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4、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成十二大到十三大1、背景:(1)80 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 2、主要内容:(1)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问题设置 4、2材料一: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 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1986 年 1 月)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否则,不可 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 年 9 月)材料三: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 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邓小平文选根据材料回答:80 年代的邓小平还提出了 6、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南方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均以“东方风来满眼春”来报道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南巡讲话有何意义。 1、南巡讲话(1)背景:1992 年初,中国改革走到了关键时期,人们对是否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 (2)意义: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深入人心。 2、十四大(1992)式确立:十五大:本任务外部条件政 8、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3)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特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5、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 年 11 月,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 总结:1、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的回答: 解答问题 邓 小 平 理 论 “三 个 代 表” 相 互 关 系什么是社会主义 10、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3、正确的理论对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呢。 错误的理论对革命和建设造成了哪些危害呢。 正确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的积极影响:(1)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 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人民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健康发展。 错误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造成的危害:(1)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2)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3)毛泽东晚年的“左”倾导致“文革”的发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 (4)“文革”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两年“徘徊”局面。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相关推荐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备注 一、 导入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 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 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 ?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师生讨论这
2、三民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解,认识到思想理论成果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能指导社会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孙中山和民主追求的学习,理解伟人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和为革命事业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 通过了解三民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到革命理论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难点:三民主义的影响
的 探究 热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交流讨论 法, 小组合作法,自主尝试法,猜想 与实践 相 结合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验 器材: 小车、垫圈、小钩、细线 、 粉笔 、 秒表 ; 2 小组 分工 :记录员 计时员 小车控制员 挂垫圈员 ; 实验 记录表 、学案 ; PPT 课件 , 文字素材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目 标 情景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 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 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1) 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
可以利用查到的资料 )。 学生自读课文后回答: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教师 利用课件 (百度图片 iduimagedetailamp。
2、“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 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模拟孔子问答